毛泽东对鲁迅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何如此高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6-12-27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 手机阅读
《毛泽东对鲁迅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何如此高的评价?》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2-27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毛泽东为何拔高鲁迅名句“俯首甘为孺子牛”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4日,作者:钦鸿,原题:《与蒋锡金对坐清谈》。

  1982年3月,我去呼兰县参加女作家萧红逝世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见到了久仰的锡金先生。会议开幕的次日晚上,我去呼兰旅社329房间拜访他。先生看到我也很高兴,侃侃而談,不知夜之已深。

  他告诉我:他与许广平一起研究鲁迅旧诗的时候,“当时鲁迅日记里有些事情我不清楚,许先生就讲给我听,有些事情许先生不清楚,我就讲给她听。许先生很奇怪,不明白我这个出生于1915年的人,怎么对1912年、1913年的事情这么熟悉。原来我的祖父跟鲁迅是一起在教育部办事的,有一段时间我因为生病在家休养,没事可干,就翻看放在家里的教育部的一些材料,翻来覆去地看,以此打发时日,所以对其中很多事情比较熟悉。那时看鲁迅日记,也觉得蛮有兴趣,很仔细地看鲁迅当时办一些什么事情。为此许先生曾说过,搞完诗歌以后,你还可以搞搞鲁迅日记。”

  就这样,他们把鲁迅日记上的诗歌全部研究了一遍,锡金作了很多笔记。但还没等写成文章,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许广平被日本人逮捕了,锡金也遭到日本人的追捕,逃到乡下呆了段时间,但家给抄了,笔记全部损失了。几个月后,锡金回到上海,许先生虽已被释放,但行动有人监视。在一些朋友帮助下,锡金躲开了特务的监视,设法到她家里去见了一次面。这以后,由于形势险恶,他无法再去许广平家,鲁迅旧诗研究也就一直未能再搞,时间一长,有不少细节已记不清了。

  我问:“那以后你是如何重新写起关于鲁迅旧诗的文章来的呢?”

  锡金说:“那是1956年,有一次南下旅行,火车上大家谈起对鲁迅诗歌的各种看法,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就谈了自己的意见。有人就说,那你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我说,这不是我的看法,而是许先生说的,要写的话,也要先征求一下她的意见。旅行回来后,到了沈阳,正是9月30日,马加留我在那儿过国庆节,嘱我过完节日后一定把这篇东西写出来,否则就不让走。在老朋友的好意督促下,我就写了篇《鲁迅诗本事》,谈了鲁迅十首诗,刊登在《文艺月报》上。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多的争论,有批驳的,有嘲笑的,也有挖苦的,各种反应都有。本来学术讨论嘛,各抒己见,倒也不足为奇,但不久后开始反右,我被剥夺了发言的权利,因而被骂了二十年。”

  锡金落实政策后,有些朋友便督促他把早就要写的文章写下来,他也觉得有写的必要,就又开始动笔。锡金说:“第一篇谈的是《自题小像》,文章发表后,楼适夷写信给我,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好,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解释呢?他提了三条理由反对我。我回信说,这不是我说的,而是许先生说的,你的观点我不同意。第二篇文章是谈《哀范君三章》,发表后适夷来信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第三篇是谈周作人所抄的六题十三首旧诗。我认为这些诗有些并不是鲁迅之作,有些诗虽确是鲁迅所写,但情调不高,不像某些评论所说的那样。我写了一万八千字,9月份在《东北师大学报》发表。现在谈鲁迅诗歌,要实事求是,不能离开原意去拔高。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主席解释得太高了。这是一首自嘲诗,这两句诗鲁迅对许广平解释过,‘千夫’是指一切人,反对的也好,赞成的也好,我都不管,我横着站,冷对这一切;‘孺子’是指海婴,是说我俯首做海婴的牛。我看这样的解释,才符合原意,如照目前流行的那么解释,后面‘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两句又怎么理解呢?”

  从1983年开始,我每年寒暑假都要去东北师大进修。我自然不会放过向锡金面聆教益的良机,于是每次到了长春,去锡金家聊天成了我的必修课。他家的陈设简陋,待客也只是清茶一杯,但我就喜欢坐在他的对面,看他抽着香烟娓娓而谈,恰似享受着丰盛的精神大餐。

  有一次,他跟我谈起左联的事情。他说自己没有参加过左联,却了解左联的不少事情。例如左联与上海精武会的事,冯乃超生前曾多次跟他说起过。那是1931年下半年,有一次,左联许多成员在金门饭店(今华侨饭店)三楼集会,讨论去虹口区虬江路的精武会馆进行起义的演习。刚要讨论时,鲁迅来了,大家都很紧张。因为鲁迅是反对这类事的,不能让鲁迅知道,于是骗他说,是在讨论一个什么问题,讨论完就解散的,并且临时找了个议题讨论一下,随后叫了一辆汽车将鲁迅送走。鲁迅走后,大家马上赶到虬江路,在精武会馆门口的两边设了岗哨,冲进馆内,掐断电话线。精武会馆的人看他们来势汹汹,却又都是文弱书生,不免有些惊奇,后来听说他们只是借用此地作一演习,并不乱动东西,也就不予阻止,听之任之。

  关于写稿问题,锡金对我说:“写稿总要写点新的内容,不能人云亦云,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但新的内容也不一定就是有用的,需要很好地思考。”他的这番话引起我的兴趣,联想起我所读到的他的文章如《鲁迅诗本事》等,觉得不但材料新颖,而且有自己的见解,读后颇开眼界,又令人玩味不尽。可惜就是读到的不多,便问道:“锡金先生,你好像惜墨如金,写得不多?”他笑笑说:“你可能只看大刊物,没有注意到小刊物。我一向喜欢与小刊物打交道,为它们写稿子。我从来不看名声,不凑热闹,有些大刊物摆架子,盛气凌人,我就不理它。”

  我本来想追问他的文章发表在哪些小刊物,可他已把话题转到“不凑热闹”这一点上,谈起他在鲁迅生前为什么不去看鲁迅的事来了。他说在与许广平交往的那段日子,许广平就曾问他:“先生在世时,你怎么不来?”他回答说:“那时大家都去找鲁迅,我不愿意凑这个热闹。”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鲁迅这么快便去世了,不禁悔恨莫及,然而转念一想,人虽已去,而作品长存,他完全可以通过读著作与自己敬仰的伟人息息相通。因此,他后来着实下了工夫研读鲁迅的全部著作,终于成为著名的鲁迅研究的权威专家。

  那晚我登门时,锡金正要吃饭,他的夫人赵彝女士端上一瓶牛奶、一只鸡蛋,我惊诧地问道:“就吃这么一点?”他答道:“是呵,今晚就吃这点,每天早晨也这么多,中午吃一至二两饭,一天仅吃这点东西。”他告诉我说,在北京参加鲁迅著作的注释工作时,也是吃得很少,开始别人都不相信,但时间一久大家也都不以为奇了。他说中国人过去由于条件差,一日三餐以粮食为主,把胃撑得很大,开始是需要,后来成了习惯,尤其农村的人食量都很大。而外国人吃得少,是因为他们讲究食品的质量。自己又是另一种情况,主要是消耗少,故所食甚少。

  当我问他是否锻炼身体时,他的回答只是一个“不”字。他说身体不要太去管它,思想上不要有什么负担。他说:“我也从来不睡午觉,每晚过十二点才睡觉,早上六、七点起身,醒了就起床。睡午觉如成了习惯,不睡就整天昏昏沉沉。我在北京注释鲁迅著作时,别人睡午觉,我不睡照样精神饱满。”

  现在锡金先生也已长辞人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我写下了本文。

上一篇日本王牌部队“关东军”灭亡之路 侵略中国的急先峰如何栽跟头的

下一篇毛泽东读贺龙亲友遭迫害报告默默流泪 贺龙与毛泽东的故事

抗日战争本月排行

抗日战争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