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谈和了吗,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1-13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红色秘史 手机阅读
《中国与日本谈和了吗,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7-01-13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中国与日本谈和了吗,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由27军事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

  “开始看这套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天气糟到令人绝望,不喜欢花的味道,滴了几滴树的精油在加湿器里,幸福感高了很多。”

  2月21日上午11点20分,宅在家里的“80后”女作家蒋方舟在微博上晒了下正在读的《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的书影——由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撰写的这本历史通俗读物,正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引进的日本讲谈社十卷本“中国的历史”中的第五卷。

  蒋方舟的状态帖发出三小时后,“理想国”官微转发时打趣道:“都别推荐了!这套书还没完全上架,就得加印!”

  让“理想国”大众馆主编杨晓燕欣慰的是,不少学者都希望拥有这套“中国的历史”,自己和同事们五年来的心血终有回报;在各卷起印两万册的基础上,这套丛书2月底3月初迅速加印。

  集可读性、专业性、新视角于一体

  杨晓燕与这套中国历史的相遇也算一场相逢恨晚的事。在加盟广西师大“理想国”之前,杨晓燕是北大历史系2002届隋唐史专业硕士,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了四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的辞条;2005年曾推出13种14卷的“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入围年度十大好书榜单。

  2006年至2007年间,杨晓燕遇到了12卷的“中国的历史”。这套书由日本知名的讲谈社出版,是一套日本著名学者写给大众的著作,兼具严谨性与专业性,也是讲谈社创社100周年的献礼之作,自2004年12月出版第一卷,每月一卷,至2005年年底出齐。其作者都是日本中国史学界的一流学者,分别为宫本一夫、平势隆郎、鹤间和幸、金文京、川本芳昭、气贺泽保规、小岛毅、杉山正明、上田信、菊池秀明等。

  鉴于日本学者在中国史领域一直以来的突出成就与独特视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009年,杨晓燕和同事们开始正式报价和准备引进。为保持体例统一,丛书第11卷《巨龙的胎动》和第12卷《中日关系史》在引进时被舍弃,书稿很快通过了重大选题的报批。

  为了让本土读者完整理解和接受这套书的精妙,杨晓燕和同事们煞费苦心地寻找优秀译者,最后确定的译者大部分都有留学日本的背景或目前就在日本执教。还有几位本身就是这一领域的学者,如第8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的译者乌兰,是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知名元史专家;第3卷《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的译者马彪,在日本任教十余年,目前是日本山口大学治秦汉史的学者。

  日本同行的治学成就与普及化成果值得借鉴,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说:“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许宏也说:“由于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差异,日本学者在‘通识’上要优于中国学者,后者偏于专精而有条块分割之嫌。”

  “中国的历史”最有价值的还是识见本身。据杨晓燕介绍,《三国演义》在日本家喻户晓,三国也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第4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的作者、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是集中、日、韩三国文化背景于一身的名家,他将三国的真实历史与读者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并置,比较着叙述历史的真实,还颇有新意地将三国历史放置于整个东亚史中进行解读。

  而第8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的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并未像一般中国读者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作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的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在其笔下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

  第9卷《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则将海洋贸易的历史与明清帝国的历史并行讲述,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的追问和辨析极具启发意义:“从古代式的明朝为何能够跳跃到近代式的清朝?如果把从明到清的变化看作中国内在的发展来理解,我们会感到混乱。但是,只要从东欧亚这一更大的体系,把与大海相对的中国看作其中的一个元素,就能够描绘出这五百年的活力。”

  除了内容的专业、可读、新颖之外,“中国的历史”简体字版在视觉呈现上也下足功夫:各卷都配有近百幅地图及彩色、黑白图片,所有地图几乎全部依照日文版原样制作,仅地图制作及核对就耗时半年;黑白图片及彩插的使用上,较之于日文版又有所更新。

  从2011年开始,由知名设计师陆智昌担纲的丛书装帧设计,五次调整版式,封面设计十易其稿。

  日本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

  “日本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杨晓燕和“理想国”同仁渴望让国内读者看到一套真正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看看日本学界最优秀的学者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专业的历史书不一定艰深晦涩,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其实,在策划和推动“大学者为大众著书”方面,国内出版人也有过一些艰难但积极的尝试:2001年至2004年,资深出版人韩敬群在北京出版社策划和推出了四辑共40本“大家小书”,囊括顾颉刚《中国史学入门》、张中行《文言津逮》、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等——其中,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红楼小讲》累计售出6万余册;2005年至2006年,“大家小书·洋经典”累计出版两辑共20种。沙漠喋血:图说海湾<em>战争</em>全史

  韩敬群的普及化努力,源于其学生时代受惠于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撰写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吴晗策划的《语文小丛书》和数学大师华罗庚、闵嗣鹤参与的《数学小丛书》,以及当年专门针对初中生的《少年百科丛书》和适用于高中生的《青年文库》等。遗憾的是,受累于员工调整、新作者开发的困难及版权争夺的激烈等多重因素,“大家小书”和“大家小书·洋经典”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停顿下来。

  除此以外,2005年,中华书局推出包括雷海宗《中国的兵》、吴晗《明史简述》在内的“大家说史系列”,这家出版重镇的大众读物编辑室也在畅销书运作上频频发力。200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过一套“悦读经典”小丛书。

  2001年至2008年,中央电视台致力于“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终因时势变化等多种原因而日渐衰落。

  自2008年年初开始,南京译林出版社也开始引进牛津大学出版社重点项目、被海外学界誉为“真正的‘大家小书’”的小开本“牛津通识读本”,拟以十年左右时间引进100种,截至去年12月已累计引进45种;2009年,该社又推出了由著名英国史专家钱乘旦教授新译的8卷本“剑桥艺术史”。

  这些年来,本土出版界在人文社科等领域的普及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成体系的标准意义上的中国通史的写作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世纪中国通史中被公认为写得较好的,或许首推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只有上下两册,但既有贯古通今的脉络,在一些历史细节上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1949年以来,翦伯赞、范文澜、张舜徽以及最近的王家范等学者,都曾尝试撰写通史,可取得学界内外的普遍公认变得日益困难。集众人之力合编通史也成为一种尝试,这种做法在1949年之前就有学者提出;1949年后,白寿彝先生领衔主编了12卷22册的《中国通史》,不过这一大部头在“通”上仍存在一些争议。

  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开始正式引进蔚为壮观的“剑桥中国史”系列,它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史且被某些学者批评为“西方中心主义”,但其较高水准和新颖写法,的确泽惠了几代中国学者和读者。

 

  这一次,杨晓燕约请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为《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做导读,这位重量级的中生代蒙元史专家说:“我并不以为,当下的出版界之所以希望引入外国人写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能引人入胜的大众史学作品,只是因为中国学者都放不下‘专家’身段去从事那种创作的缘故。这里面更多的,其实还是写得出、写不出,或者说得更尖锐一些,是即使写出来了,能不能让人看得下去的问题。尽管不必采用绵密引征和系统论证的阐述形式,大众史学在需要把历史叙事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价值关怀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最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点也不比对于更‘专业化’学术写作的要求为低。”

上一篇中国与哪国关系较好,孟加拉国与中国关系

下一篇俄国夺走中国多少土地,俄国侵占的中国土地

红色秘史本月排行

红色秘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