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出名的电影明星, 无意中发现老婆背叛

发布时间:2017-01-28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中国野史 手机阅读
《无意中出名的电影明星, 无意中发现老婆背叛》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7-01-28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无意中出名的电影明星, 无意中发现老婆背叛】由27军事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

  金迪:女,1933年2月25日出生,中国电影女优秀演员。原名金慧琴,曾名金秋。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50年参加东北鞍山市文工团任舞蹈演员。1952年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表演系学习。1953年起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先后在话剧《尤利乌斯·伏契克》、《美丽的姑娘》、《日出》中饰演重要角色。1956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在《前进再前进》中饰女主角,获演员奖。1958年参加拍摄影片《花好月圆》。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1959年在《我们里的年轻人》中成功地饰演农村女青年孔淑贞。1960年被文化部授予“二十二大明星”之一。1975年入峨眉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我的十个同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84年与红怡等人合作创作电影剧本《大雁北飞》,并担任女主角摄制成片。1987年调往深圳电视台工作,任导演。执导了电视剧《升华》、《豪华聚餐会》和大型歌舞电视片《歌舞荧屏--深圳》。

  参与影片:

  大雁北飞(1985)

  大雁北飞(1985)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1981)

  我的十个同学(1979)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3)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1959)

  笑逐颜开(1959)

  笑逐颜开(1959)

  花好月圆(1958)

  (二)一代老电影明星们的悲喜人生

  2007-04-04 16:59:29 新闻午报

  金迪:在周总理家做客

  著名电影演员,话剧演员。1959年参加拍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62年参加拍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0年被文化部授予“二十二大明星”之一。

  1961年6月,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

  6月22日,周总理约请各地电影厂的一些编剧、导演和演员,到中南海西花厅家中座谈,金迪便和许多电影界的老前辈陈荒煤、于伶、崔嵬、田方等三十多人,一同乘坐一辆大轿车,开进了中南海。当时,金迪并不知道是要到周总理的家里,她只是第一次前往中南海,对这里的一景一物备感惊奇。当大轿车徐徐停稳在西花厅的门前,透过玻璃窗户,金迪猛然看见周总理早已在门前等候着大家的光临。啊,又是周总理,这是金迪再次与周总理面对面地接触。周总理健步迎上来,握住金迪的手说:“小金迪,你也来了。”一晃5年时间,周总理有多少繁忙的国家大事需要处理,但是并没有忘记一个普通的演员,金迪心头一片热烘烘、暖洋洋的,她只是站在那里一个劲儿呵呵地笑着,愉快地笑着。接着,总理就和大家进行了愉快的座谈。

  座谈会进行了一个小时,已临近中午,总理站起来微笑着说:“现在是困难时期,我请大家吃顿便饭。”随后,客厅的一道屏风被工作人员拉开,大家看见了四张方桌,上面已经摆上了饭菜。总理指着金迪亲热地说:“来,小金迪坐我这一桌。”金迪落落大方地和总理同坐在一起,并刻意选择了面对面的方向,好更仔细地观察总理的一举一动。虽然一桌是十个人,但是只有四大碟炒菜和一大碗汤,没有酒。金迪的面前正好摆了一碟红烧什鱼,总理的面前是一盘红烧肉。在东北生活了近十年,金迪还是第一次吃到看上去色香味俱全的红烧什鱼,特别口馋,所以就只顾一筷接着一筷夹着鱼闷吃。这时,一双筷子夹着一块红烧肉递到了金迪的碗前,金迪抬头一看,见总理举着夹肉的筷子微笑着对她说:“小金迪,吃肉,你太瘦了。”金迪一边赶紧捂住碗不让他把肉放在里面,一边慌忙掩饰着自己的窘态说:“我不愿吃肉,我怕胖。”可是总理还是举着筷子站着,坐在金迪旁边的萧楚生赶紧小声地对她说:“金迪,不吃也接着,你看总理的胳膊不方便。”金迪当时并不知道总理在延安时胳膊留下的残疾,当她看见总理的胳膊确实很费劲,很别扭地举着夹肉的筷子,才感到是不大一样,赶紧把肉接到了碗里。总理笑了,坐了下来接着又问金迪:“有男朋友吗?”金迪的脸上又是一片绯红,她如实答道:“我都有孩子了。”总理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还是个孩子,都有孩子了。”大家又吃了一会儿,饭后,总理和金迪谈了许多知心的话,他喜欢金迪,把她看作是自己的亲女儿一样,因而他再次对金迪叮嘱:“一个演员,什么都演,正面的要演,反面的也要演,主角要演,配角也演,演员有大小之分,角色没有大小。”

  上官云珠的生死劫

  著名电影艺术家,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并相继在影片《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影片中扮演角色,其表演真挚、自然,善于塑造身份、性格、气质迥异的人物形象。外交部回应有极端组织声称对<em>乌鲁木齐暴恐案</em>负

  新中国成立时上官云珠才30岁,正是大有作为的年龄。但因为她的相貌、戏路、气质,都很不适合演“工农兵”形象,所以她没有机会再上银幕,可是上官云珠不气馁,她努力改变自己的戏路,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型”。

  一时没戏演,上官云珠就另辟蹊径,她为灾区筹款义演,为劳军义演,吃穿住都在舞台上,一天两三场,一连演出了131场,直到过度劳累患急性肺炎昏倒在舞台上。

  1955年,上影厂准备开拍《南岛风云》。但在即将开机之时,女主角护士长符若华的人选迟迟没有敲定。与上官云珠感情深厚的黄宗英,想起了三年来一直坐“冷板凳”的上官云珠,便极力向导演白沉推荐她。可让上官云珠这样的演员去扮演英姿飒爽、老练果敢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一些人的眼里简直是嘲讽,好在白沉导演力排众议,坚决用了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不负众望,她的精湛演技让那些一向歧视并带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折服。

  1956年1月10日,上官云珠手拿着陈毅市长亲手书写的“上官云珠同志,请您来一趟”的字条,走进了中苏友好大厦,受到了在上海视察工作的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在此之前,因受丈夫程述尧的牵连,上官云珠也被翻来覆去查个没完,心情很是苦闷和压抑。在陪同毛主席跳舞时,上官云珠向毛主席诉说了心中的委屈和个人的遭遇。不久,上官云珠主演了《小白旗的风波》,并跟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捷克。上官云珠原已被厂里列入“右派”名单,这时也峰回路转,成为“保护对象”。

  命运的转折,使上官云珠又升起了攀登事业高峰的希望。上官云珠在拍片之余,积极参加“四清”工作队,经常深入工厂、学校、农村演出,参加农活劳动,以至于累得吐血。不久她被查出“乳腺癌”和“脑癌”。手术后,上官云珠以超常的毅力,日复一日地练习以求突破因“脑癌”导致的语言障碍,以便重返银幕。就在这时,“文革”开始了,造反派们全然不顾上官云珠身体虚弱,硬拉她到厂里去参加大批判。在上影厂召开的批斗大会上,上官云珠多次遭到造反派的毒打。

  造反派从鞭挞上官云珠的个人婚姻开始,再到她主演“坏电影”的“放毒”,更要她老实交代几次见到毛主席和其他首长的情况、交代莫须有的攻击伟大领袖的言词,上官云珠胆战心惊地如实写出受到毛主席几次接见的情况,但坚决否认攻击伟大领袖。

  1968年11月22日,一个周末的傍晚,上官云珠又被专案组提审。对审讯人员的威逼,上官云珠无话可说,审讯人员拳打脚踢,折磨了她两个多小时后,把上官云珠踢出门外,并下最后通牒“第二天必须交代,否则后果自负”。

  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时,身心极度疲惫、万念俱灰的上官云珠跳楼自杀。

  祝希娟:靠眼睛定的“琼花”

  1960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后任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1961年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女主角吴琼花,1962年获首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

  岁月的流逝冲淡了许多记忆,却磨灭不了几代电影观众对故事片《红色娘子军》的回忆。事隔数十载,当吴琼花的扮演者、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祝希娟出现在哈尔滨,观众对这位中国首届百花奖影后的热情不减当年,音乐餐厅的小提琴手献上一曲《娘子军连连歌》,使祝希娟在寒冷的冬夜感受到北方的温馨。

  六十多岁的祝希娟看上去端庄秀丽,不失当年银幕风采。谈到当年她是如何走进导演谢晋“慧眼”的时候,老人笑了,指了指自己的眼睛说:靠它!

  原来,1961年《红色娘子军》即将开拍时,女主角琼花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这部作品的主线就是通过琼花这个人物的成长反映那个时代革命妇女的斗争风貌。可是,琼花在哪里?在剧本里,梁信描写了琼花的一个很突出的外形特征,就是“火辣辣的大眼睛”。于是,找到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就成了导演谢晋在影片开拍之前一个首要的任务。

  多天来,多双眼睛看过来了,但那双在谢晋脑海中萦绕了许久的大眼睛却没有出现。这着实难坏了这位年轻的导演。

  一天,谢晋到上海戏剧学院办事。路过一间教室,教室里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大声争吵,这在慢声细语说话的上海是很少见的事情。谢晋被吸引住了,他看见女学生十分激动,一双火辣辣的大眼睛,带些怒气,带点激动,谢晋一下子就被这双眼睛打动了。这不就是一直在找的琼花吗?

  但是谢晋没有马上和院里打招呼,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了问这个女生的名字,知道叫祝希娟,以前拍过戏。这时候,谢晋还不是十分拿得准这个祝希娟是不是符合编剧梁信心里的那个琼花。等到梁信来一看,当时就愣住了,虽然这个琼花的角色是好几个革命者的合体,但是这个祝希娟似乎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相似之处。

 

  祝希娟就这样走进了《红色娘子军》剧组。

上一篇乌鲁木齐暴力事件,乌市暴力事件真相

下一篇五大战区划分图,最新五大战区划分图

中国野史本月排行

中国野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