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印巴战争:巴部落武装不敌印军

发布时间:2016-07-18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红色秘史 手机阅读
《第一次印巴战争:巴部落武装不敌印军》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7-18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当时印军装备的3.7英寸口径火炮

第一次印巴战争是1947年8月印巴分治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首次大规模冲突。战争于1947年10月27日爆发,历时14个月。双方参战兵力约10万人,1500人死亡。这次战争拉开了印巴此后多次武装冲突的序幕,对两国关系和地区安全均造成了深远影响。

作战背景

二战结束后,印度各地先后爆发独立运动。1946年3月,英国发表宣言,规定印度为英帝国的一个自治领,并将自治领分成一个印度教辖区和两个伊斯兰教辖区。1947年6月,英国公布旨在“分而治之”的《印度独立法案》,即“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14、15日,印、巴分别成立自治领。

克什米尔是印巴分治前英属印度最大土邦之一,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个地区。根据“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等土邦可以自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该地区居民约78%为穆斯林,20%为印度教徒。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主张克什米尔以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归属。而印度却利用克什米尔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克什米尔归属印度。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尖锐。

作战经过

1947年8月至9月间,查谟地区的大批穆斯林居民被杀害,巴基斯坦穆斯林反应强烈,于10月下旬组织约2000名武装人员进入克什米尔,迅速占领边界多个据点,并向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逼近。

克什米尔土邦大君哈里·辛格向印度求援,10月26日达成克什米尔加入印度的协议。10月27日,印度向斯利那加部署部队。巴基斯坦也开始向边境地区调兵遣将,印巴第一次战争随之爆发。

印度正规军介入,主动出击

(1947年10月-12月)

1947年10月27日,印度开始向克什米尔部署部队。印军首先将2个营空运到斯利那加,并随即展开猛攻,有效遏止巴部落武装对斯利那加的攻击。随后,印度又派出第161旅、第50伞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旅,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印军在斯利那加和查谟各部署1个旅,以两地为前进基地,向周围巴武装发动全面进攻。

11月初,印军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将巴武装击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公里的沙拉登地区。11月5日,印军首次使用第7坦克旅的部分兵力,支援第161步兵旅,与巴武装在沙拉登展开争夺战。在步兵的掩护下,印军坦克边前进边开火,战斗仅仅持续了20分钟,巴武装死伤惨重,约有500人被打死。

在查谟西部地区,到11月19日,印军大批兵力赶到,接防诺歇拉和唐格尔地区。为了击溃巴武装对诺歇拉的进攻,印军决定袭击巴武装的补给基地——阿斯尔-克答拉。执行该任务的是代号为“查拉力量”的坦克机动分队。1948年1月8日夜,“查拉力量”机动分队向补给基地发起进攻,坦克分队的近距离直瞄射击给予巴武装沉重打击,巴方守军扔下大量物资和尸体逃离。

战争进行到1947年底,印军已掌握战场主动权,正打算继续进攻,却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不得不停止行动。印军于是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备战。

印军攻入纵深,威胁巴边境

(1948年初-4月12日)

1947年底至1948年初,由于大雪封山,印军因补给困难而暂停进攻。巴武装趁机采取攻势,迫使印军从克什米尔西面和西南部分地区退却。1948年初,印、巴均以对方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为由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告。联合国进行了干预,要求冲突双方首先停火,外来部队撤出克什米尔地区,然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但印度不仅反对撤军,而且继续增兵。

1948年3月17日晨,印军以第7坦克旅打头阵发动进攻。翌日,印军占领了查谟西南重镇唐格尔,解除了巴武装对查谟的直接威胁。

4月,印军又从诺歇拉向拉乔里进攻,以解拉乔里之围。拉乔里是位于德维河上的一个军事重镇,在其南郊的德维河上有一座命名为班瓦里的大桥,是拉乔里南面的门户。之前,巴武装虽然几次攻击拉乔里未果,但利用班瓦里大桥等要地对拉乔里进行了严密封锁。印军要解拉乔里之围,必须先夺取班瓦里大桥。印军决定以奇袭行动巧夺之。

4月8日夜,在夜幕的掩护下,印军的十几辆坦克开进河中,每辆坦克之后都跟着一群步兵。在前进中印军保持了最大程度的静默,神不知鬼不觉地逼近巴武装的桥头阵地。当十几辆坦克突然从河里冒出,以直瞄火力进行猛轰时,巴武装守军迅速崩溃。之后,印军顺利夺占班瓦里大桥,并进一步轻取拉乔里。

印军在取得西南和西部的胜利后,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对巴形成直接威胁。

巴方正规军介入,对抗升级

(1948年5月-12月)

面对不利态势,巴方派出正规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在增援部队赶到后,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军总数达到5万人,印军也有4万之众。印巴两军在奔杰地区展开激烈战斗。

奔杰距离斯利那加西南73公里,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地上,易守难攻。巴正规部队介入后,巴军向奔杰发起猛烈进攻。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反复冲杀,阵地几易其手。战争规模逐步升级,但始终无法战胜对手,战斗进入对峙状态。

在克什米尔北部,印军实施了打通喜马拉雅山连接克什米尔东西两部分要道的战斗。乍吉山口战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乍吉山口位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东北63公里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低点。有一条通过乍吉山口的小道连接起了斯利那加和列城。乍吉山口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价值,由此南下可直接威胁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因此,印军必须尽快夺回乍吉山口。

9月5日夜和14日晨,印军两次对乍吉山口发动进攻,但均遭失败。印军总结失败教训后认为,没有坦克火力掩护就无法夺取该山口。可是,通向山口的羊肠小道并不适合坦克通行和作战。虽然困难重重,但印军仍决定设法把坦克开上去。

11月1日,由7辆坦克组成的印军攻击部队,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克服山道雪滑的困难,前出到乍吉山口,向巴军猛烈开火。巴军没有反坦克武器,无法阻挡印军坦克的冲击。印军占领了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尔东面和西面的联系。

印军占领乍吉山口后,开始沿通道东进,一路驱赶巴军,同时还向克什米尔北部进发。由于巴派出的正规部队陆续到达该地,以及克什米尔北部复杂的地形,印军没有取得大的战果,被阻挡在喀喇昆仑山以南地区。巴军则占领了喀喇昆仑山一带。经过几个月的艰苦作战,印军夺占了克什米尔谷地西部的重要地区和城镇,控制了进入斯利那加平原的所有要道。

接受调停,签军事分界协定

(1949年初-7月)

至1948年底,印巴两国军队均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在两国交界的查谟地区集结约10万兵力,形成对峙。巴基斯坦与克什米尔相邻边界长达670公里,通道很多,部队和后勤补给进入克什米尔极为方便。而印度与克什米尔的边界仅200公里,多为山区,通道很少,后勤补给困难。因此,印度虽然在军事行动中占据优势,但深感战争进一步升级对己不利,从而首先表示接受联合国调停。

1949年1月1日,印巴双方宣布停火。经过长达半年的谈判。7月27日,两国签署关于克什米尔军事分界线的协定。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约60%区域;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尔40%区域。按照停火协定,应该举行全民公决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但由于印巴都拒绝撤出军队,协定终成一纸空文。

作战评价

此次战争持续的时间较长、投入的兵力较多,但实际交战的兵力有限,印巴双方军事行动主要停留在战术层面,但印军对战场主动权把握,机动灵活的战术手段和对坦克的超常使用,显示出印军在作战能力方面的优势。印军着眼巴基斯坦武装力量的作战特点,在迟滞、粉碎其进攻时往往采取打击其后勤补给基地的方法,巴方的后勤补给基地一旦被清除,其武装力量的进攻就会减缓、停止。

战争初期,印军果断投入优势正规兵力,以空运方式迅速在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和西部重镇查谟部署重兵,很快就遏止了巴部落武装的攻击。随后,印军以斯利那加和查谟两地为前进阵地,不断向外推进,围堵巴部落武装,一举夺取了战场主动权。相反,巴基斯坦被动应付,在战争初期只动用部落武装,直到印军逼近国境时,才投入正规军,此时,巴军已经丧失了战争初期的良好战机,导致停火时所控制的地区和人口都远远少于印度。(寒梅)

上一篇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彻底改变苏德战场南翼作战态势

下一篇苏德第聂伯河会战:苏军夺占25个战略登陆场

红色秘史本月排行

红色秘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