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蒋桂之争 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决策的争斗

发布时间:2016-10-14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红色秘史 手机阅读
《淮海战役蒋桂之争 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决策的争斗》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0-14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在这场国共双方规模空前的军事较量中,国民党军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虽然国民党政府政治上的反动性决定了其必然覆灭的命运,但国民党军内部矛盾重重,内讧和倾轧十分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参战部队的战斗力,也是导致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失败的重要因素。

蒋桂之争

淮海战役前后围绕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决策的争斗,主要是在蒋介石和新桂系的白崇禧之间展开的,蒋、白之争严重影响了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备战和指挥,促使了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失利。战役期间,白崇禧不仅拒绝统一指挥中原地区的部队,在武汉静观国共两党在淮海地区决战,而且极力制约蒋介石从华中地区调兵增援淮海战场。白崇禧希望利用蒋介石嫡系部队在淮海战场的溃败来逼迫蒋介石下野,以便桂系的李宗仁能取而代之,坐收渔翁之利。

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军在东北的败局已定,而国共双方在中原地区的决战已经迫在眉睫。当时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分别由徐州“剿总”的刘峙和华中“剿总”的白崇禧指挥,互相协同很困难。刘峙虽然是忠于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但昏庸无能,难当大任。而桂系的白崇禧素有“小诸葛”之称,时任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的何应钦和国民党军总参谋长的顾祝同决定向蒋介石推荐白崇禧统一指挥两大“剿总”所辖部队。何应钦虽然是黄埔系的元老,但蒋介石宠信陈诚而对何应钦有所疑忌,因此何应钦和白崇禧又互相拉拢。10月23日,由时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向蒋介石请示是否可以让白崇禧暂时统一指挥两大“剿总”的部队,蒋介石当即表示同意。10月30日,白崇禧到南京国防部开会,满口答应统一指挥,但次日又突然变卦。因为30日晚上白崇禧和李宗仁交换了意见。李、白二人认为蒋介石无非是想利用他们的军队阻止解放军进攻,维持其统治,这与桂系一直想取蒋而代之的夙愿是相违背的。而且徐蚌战场的态势对国民党军极为不利,一旦会战失败,白崇禧就要负责。因此白崇禧决定在汉口静观风向,坐收渔翁之利。

在淮海战役前后,白崇禧还极力阻止蒋介石从华中地区调兵增援淮海战场。在战役第二阶段,从华中增援徐蚌战场的蒋介石的嫡系主力部队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围。而此时国民党军在其他地区已经无兵可调,蒋介石于是电令白崇禧调桂系的第三兵团去解围,白崇禧坚决不同意。蒋介石无奈,只好电令他的嫡系将领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让其调所辖的驻鄂西的第二十军和第二十八军立即开赴武汉,候船东下。白崇禧在极力劝阻宋希濂无效的情况下,不让先到达汉口的二十八军走,后经顾祝同亲自打电话疏通才放行。二十军到达汉口后,白崇禧又利用该部队多为四川人不愿意东调的情况,再次从中作梗。当第二军到达武汉、准备上船时,白崇禧竟然派部队把船只看管起来,蒋介石于是亲自打电话给白崇禧,反复劝说,仍毫无结果。白崇禧命令第二军开回原防地,其他部队自然也无法调走了。而先调走的二十八军和二十军由于白崇禧的拖延,还没来得及参战,淮海战役就结束了。在驻防于后方的国民党部队中,宋希濂兵团下辖的几个军是战斗力较强的,宋希濂本人也较为干练,指挥能力较强,如果他能指挥所部顺利到达淮海战场,将会给解放军造成一定的压力,甚至有可能部分地挽回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的失败。但正是由于白崇禧的百般刁难,最终促成了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的彻底失败。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徐州“剿总”与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分歧

在淮海战役中,进行战略决策和战役部署的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和具体实施部署、实际指挥作战的徐州“剿总”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和矛盾,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国民党军的作战。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被围,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命令徐州“剿总”救援黄百韬兵团,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的主要企图是巩固徐州,对救援黄百韬兵团命令并不执行。后来杜聿明到达徐州,才部署国民党军于13日开始攻击,由此就耽误了救援的宝贵时间。而后来负责指挥淮海战场的国民党军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本来主张根据战前拟订的所谓“徐蚌会战计划”,把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撤退到蚌埠附近,但他11月9日到南京后发现蒋介石、顾祝同改变了决策,未能按原计划及时撤退,导致黄百韬兵团被围。杜聿明虽然十分不满,但敢怒不敢言,并迁怒于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

到了11月底,黄百韬兵团被消灭,黄维兵团又被围困,杜聿明于11月28日赴南京开会讨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郭汝瑰在会上提出徐州国民党军主力先南下与李延年兵团会师,再共同西进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当即以淮河两岸河流湖泊众多的地区不利于大兵团行动为由坚决反对,并避开郭汝瑰直接向蒋介石进言,建议放弃徐州经萧县、永城南撤到淮河两岸。当徐州国民党军撤出后,杜聿明本着“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撤退到永城附近,正准备继续南撤,忽然于12月3日接到空投的蒋介石严令其停止撤退、解救黄维兵团的亲笔信。杜聿明内心虽十分矛盾,但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好命令部队停止撤退,并再度迁怒于郭汝瑰。结果当天杜聿明集团即被解放军包围,至此,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场的败局已定,无法挽回了。

嫡系部队与杂牌军的矛盾

由于蒋介石及其嫡系历来对杂牌军采取歧视、排挤、分化瓦解为主的政策,导致参加淮海战役的国民党杂牌部队纷纷起义、投诚,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加速了淮海战场国民党军的瓦解和崩溃,对此学术界已有不少人论及,笔者就不再赘述。但是,那些没有倒向解放军的国民党杂牌部队,仍然与蒋介石及其嫡系部队离心离德,也成为加速国民党军失败的因素之一。

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兵团于11月9日在碾庄圩被解放军包围,黄百韬决定转移到靠近徐州的八义集等待救援,但该兵团主力部队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则力主就地固守,黄无可奈何,只好放弃原来的计划。因为六十四军是广东系统的地方部队,刘镇湘为了就近救援在窑湾镇被围的同属广东系统的六十三军,竟置整个兵团的安危于不顾。而且认为:“自己可能因此扩充势力,把广东外调部队抓在手里组成一个兵团。”决战在即,还在计较派系和个人的私利,结果断送了黄百韬兵团最后的一线生机。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淮海战役中,原属冯玉祥西北军系统的部队纷纷起义、投诚,只有刘汝明兵团继续留在国民党阵营中。但是,刘汝明在作战中始终以保存实力为原则,对上级的命令阳奉阴违。11月上旬,刘峙命令刘汝明无论如何要留下一个师防守津浦路上的战略要点宿县,刘汝明本来答应照办,后来又变卦,拒绝派部队去宿县驻防。11月15日,解放军中原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克了国民党军防守薄弱的宿县,切断了淮海战场国民党军南北两线的联系,国民党军从此陷入了全盘被动的局面,最终被人民解放军各个击破。对此,刘汝明竟然解释说:“他们老是想宰割我这点部队,如果要派一个师出击,我这个兵团还有什么作战力量?真是岂有此理!”后来在救援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刘汝明也没有积极作战,只是率部担任蚌埠后方的守备,结果李延年兵团孤军作战,始终无法突破解放军的防线,只能坐视近在咫尺的黄维兵团覆灭。

嫡系部队内部的倾轧

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是淮海战场国民党军的主力,但这些部队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无法很好地协同作战,不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力,国民党军想要在淮海战役中取胜也就不可能了。黄百韬兵团被围后,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奉命增援,邱清泉和黄百韬同为蒋介石的嫡系将领,而且邱清泉兵团兵力雄厚,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但邱清泉在增援作战中并不积极,所部各军进展迟缓,直到黄百韬兵团覆灭,该部仍在徐州以东地区徘徊。邱清泉这样做除了有保存实力的考虑外,还与他个人与黄百韬的矛盾有关。在1948年7月的豫东战役期间,黄百韬因作战积极而受到国民党军统帅部嘉奖,邱清泉却因作战不力受到处分,邱清泉从此与黄百韬不和。淮海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统帅部为了安抚被围的黄百韬,又授予黄百韬“青天白日勋章”,邱清泉因而对黄百韬更加不满,不肯积极救援。

第十二兵团是蒋介石嫡系陈诚的主力部队,该兵团在组建之初,任命黄维为兵团司令,胡琏为副司令。虽然黄维也是陈诚系统的骨干分子,但长期在后方担任军事训练和教育工作,胡琏因此非常不满,称病赴上海,该兵团主力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也称病回乡。后来,黄维和几个师长联名将杨伯涛请回来,胡琏直到第十二兵团被围后才应蒋介石之命返回前线。而在该兵团内部,第八十五军吴绍周部当时的主要靠山是何应钦,与其他3个军属于不同的派系。在战役中,八十五军最先瓦解,该军第一一师起义,其余部队大部分投诚,加速了黄维兵团的瓦解和崩溃。

在杜聿明集团中,邱清泉兵团与第十三兵团李弥部虽然同属何应钦系统,但在战役开始后一直矛盾重重,无法进行良好的协同作战,一旦作战失利,就互相指责,杜聿明只能经常从中调和。后来杜聿明集团被围,邱、李两部又经常为争夺有限的空投给养而发生冲突,甚至不惜火并。在包围圈中,李弥为了扩充势力,把由安阳空运来的第四十军三十九师扩编为一一五军,又向杜聿明要了一个六十四军的空番号。无独有偶,邱清泉兵团的七十二军军长余锦源野心勃勃,想另外成立一个兵团,自己当兵团司令,于是也向杜聿明要了一个一一六军的空番号。随着国民党军的最后覆灭,他们的幻想也终归破灭。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淮海战役中,虽然国民党军在兵力上和装备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到参战部队的各个层级始终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倾轧和内讧比比皆是,而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国民党军指挥系统的决策和参战部队的作战。在重重矛盾的作用下,国民党军在战役中始终处于被动,优势尽失,最终走向失败。

上一篇蒋介石发家的第一笔本钱 通过私人关系搞到五百枝步枪

下一篇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杀蒋与放蒋的秘密争斗

红色秘史本月排行

红色秘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