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真相:战乱天灾袭击中原

发布时间:2016-10-22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抗日战争 手机阅读
《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真相:战乱天灾袭击中原》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0-22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942河南大饥荒

1942年,河南发生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这场灾难从春天开始,一直延续到1943年。在这次大饥荒中,有300多万人成为饿殍。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一九四二》,讲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逃难的故事。温故1942,从当下出发的镜头聚焦70年前的那场灾难,那段被遮蔽的心酸,淹没在岁月灰烬中的国难,清晰地展现出来。历史链条中的的中原饥馑,饿殍、难民、地方官员、各级军官、传教士、记者等人物在历史的舞台登场,抗日战争、自然灾害、百姓生计、官员腐败等重大历史事件一一呈现……

战乱天灾袭击中原

大公报记者秉笔直书

1938年,为了阻挡日军,蒋介石密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形成了400多公里的黄泛区。河南肥沃的土地顿时成为一片泽国,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89万死亡者的姓名,随着1938年那次花园口决堤,刻满了黄河两岸。花园口决堤在军事上打乱了侵华日军的部署,为国民政府赢得了喘息之机,阻止了日军的西进,使得中原地区又多守了六年而没有沦陷,保证了大后方的安全。对于河南的百姓来说,损失惨重。

刚刚度过水深火热之后的4年,一场天灾人祸袭击了河南大地。1942年河南全省遭到旱灾,秋粮完全绝收。大旱导致蝗虫遍地,蝗虫过境后,大地连一点绿色都不留。

在大面积受灾和饿死人的情况下,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发出十万火急的电报,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哀鸿遍地”,灾民“嗷嗷待哺”。蒋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认为省政府虚报灾情。政府向这个地区所征的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国民政府驻河南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仍强征军粮,几乎掠走了农民所有的收获。农民手中没有丁点儿余粮,不到年底,已有大批村民饿死。活着的人们,踏上了逃荒要饭的漫漫征途。

战乱,天灾,人祸,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蔓延。当时,汤恩伯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以三四十万军队驻河南等地。豫南大灾,汤部仍大事扩军,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汤部为了维持军费,在重灾之区大事征敛,河南省税征起“汤粮”。他的所谓救灾只是表面功夫,1943年春,灾情发展到顶点,为防日军来犯,他还强征民工数万人大修黄河。结果工程没有做好,而死亡者不计其数。“水旱蝗汤,河南四荒”,河南人民把汤恩伯列为四害之一。

最先揭开河南大饥荒的内幕是《大公报》的记者张高峰,刚从武汉大学政治系毕业,就被《大公报》派往河南担任战地记者。从陕西入河南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在长达6000多字的通讯《饥饿的河南》中写道:“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子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更为常事……”

到了昔日繁华的洛阳街头,跃入张高峰眼帘的是更加悲惨的景象,到处都是“苍老而无生气的乞丐”,“他们伸出来的手,尽是一根根的血管;你再看他们全身,会误以为是一张生理骨干挂图”,这些苍老的乞丐“一个个迈着踉跄步子,叫不应,哭无泪,无声无响的饿毙街头”。

离开洛阳继续南行,“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了”,饿狗畏缩着尾巴,“在村口绕来绕去找不到食物……吃起了自己主人的饿殍”。在叶县,他看到当地老百姓吃的是花生皮、榆树皮、一种毒性很强的野草“霉花”、甚至是干柴……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麻痛。物价已经涨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许多人被迫卖掉自己的年轻妻子或女儿去做娼妓,而卖一口人,还换不回四斗粮食……

这篇报道被《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改了标题,1943年2月1日,《豫灾实录》未经任何删改发表后,被遮掩的河南大饥荒大白于天下。第二天,王芸生在《大公报》发表社论《看重庆,念中原》。他将逼灾民纳粮的官员比作“石壕吏”,更提出质问:中央宣称的赈灾款项为何迟迟未能到位?政府既然可以“无条件征发一切物资来分配分售”,为何不征发既得利益集团资产用于救灾,却对灾民敲骨吸髓“照纳国课”?

《大公报》的报道和评论,激怒了蒋介石,他下令将《大公报》停刊三天。“停刊事件”轰动大后方,复刊后民众争购《大公报》,其发行量从停刊前的6万份激增至10万份。3月初,尚在河南的张高峰被国民党豫西警备司令部逮捕,并遭刑讯。

外国记者深入灾区

白修德向蒋介石面陈灾情

《大公报》的报道,震撼了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西奥多·H·怀特,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弟子),出于人道主义的使命和记者探求真相的责任感,1943年2月末,他和另一位美国记者(时任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一道,冒着艰险,几经辗转来到河南。

在洛阳,白修德、哈里森·福尔曼以及洛阳天主教会主教美国人梅根,骑着马在河南乡村调查。马背上的两个星期所见,惨不忍睹。

这两位西方的记者,被河南人间地狱般的场面震呆了:无穷无尽的难民队伍,随时因寒冷、饥饿或精疲力竭而倒下;寻找一切可以吞咽的东西来吃的饥民,因此而失去生命;一群群恢复了狼性的野狗,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死尸……最触目惊心的,母亲将自己的孩子煮了吃,父亲将自己孩子煮了吃……有的家庭,把所有的东西卖完换得最后一顿饱饭吃,然后全家自杀……

“没有人真正了解河南大灾的严重程度。官僚机构一层层掩盖着灾荒的真相……”和张高峰一样,白修德出离愤怒:这个政府非但不作为,而且变本加厉盘剥灾民。军队征走了农民的所有粮食,仓库里堆满了吃空额剩余的粮食,军官们便通过黑市倒卖这些粮食中饱私囊。教会和清廉的官员,却要花高价从黑市上买来粮食用于赈灾。当1942年秋收税粮征齐之后,政府才伪善地宣布免除河南1943年征税。

郑州是这场饥荒的中心,战前的郑州有12万人口,眼下已经锐减到大约3万人。每天的死亡人数都在150至180人之间。还活着的人都骨瘦如柴,卷缩在麻袋片,在大街上游荡……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白修德离开的前一夜,郑州的政府长官宴请了白修德三人。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白修德留下了那晚筵席的菜单,计有莲子羹、辣子鸡、栗子炖牛肉,还有炸春卷、热馒头、大米饭、豆腐煎鱼等,此外还有两道汤,三个馅饼,馅饼上撒满了白糖。白修德说,这是我平生吃到的最漂亮和最不忍吃的一席菜。

1943年3月22日,白修德的报道《等待收成》刊发在美国《时代》周刊。正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看到这篇英文报道后,十分恼火,以中国政府领导者对待媒体和记者的方式,要求《时代》周刊的老板卢斯解雇白修德。显然,宋美龄被拒绝了。出生在山东半岛的美国传教士之子卢斯,经营着《时代》周刊这一传媒帝国,喜欢中国,也支持中国的抗战。但他反对政府对媒体运作的任何干预。宋美龄这招在美国,当然不灵光。

蒋介石领导的重庆国民政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不得不接见白修德。白修德在他的回忆录中,详细地记录了这次无冕之王与中国元首的见面。

白修德清楚地记得,蒋介石在开始听取他的报告时,带有明显的厌恶情绪。他向蒋介石申明,军队的强征军粮让老百姓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救灾物资根本就没到灾区;大批农民逃荒要饭,几百万人饥饿而死;在受灾最重的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

蒋介石眉头一蹙,赶忙打断了白修德的话头:“白修德先生,人吃人的事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白修德:“我亲眼看过狗吃人!”

蒋介石又否认:“这也是不可能的!”

当白修德拿出大量现场照片后,“总司令的腿开始轻轻抖了一下,有点神经质地抽搐。”

在这个中国一号人物的强力干预下,河南的救灾行动还是迅速启动了。

1943年,白修德深入河南灾情采访此前,他是蒋介石忠实的拥趸,称其为“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他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必须在极权统治下再坚持一段时期才能成熟地步人民主社会”,并为此不遗余力地高调赞扬中国军队,呼吁美国对华援助;此后,他对蒋介石的评价变为:“这畜生……牺牲了无数个中国生命,我为此痛惜不已。”

灾难真相的腐败黑洞

河南大饥荒的因果报应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蒋介石任中国战区(包括泰越)盟军最高统帅。后美国调任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该区美军司令。这年春天,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同古战役和仁安羌大捷昙花一现之后,中国远征军开始溃败,10万远征军入缅甸作战,5万人葬身缅甸的雨季热带森林中。就在这一年,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爆发。

在这样的情况下,河南大饥荒爆发。

蒋介石为何对河南的大饥荒置若罔闻?为何对赈灾不力?这背后有怎样的隐情?

从抗战开始到1942年,河南的出兵出粮都是全国第一。这样的粮源兵源重地,在蒋介石看来,应当太太平平才够面子(即使不太平,也要粉饰太平)。由于国民党地方官员时有谎报、瞒报灾情的事情发生,蒋介石对灾情的电报的确不相信。

另一方面,在蒋介石看来,河南是中日军队角逐的主要战场,而非相对稳定的大后方,他随时准备放弃河南。因此,他提出“不让粮食资敌”的口号,一面将河南农民搜刮殆尽,一面随时准备抛弃这三千万子民。正是沿着这样的逻辑,他才会在1938年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而这件事情,也是导致1942年河南大旱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实,很多天灾都有人祸的因素。国民党地方军政当局横征暴敛,以战争的名义增加百姓的负担,导致灾害的恶化。天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地方官员的腐败,借战争、国难、天灾中饱私囊。

河南大饥荒的历史因果报应很快就来到了。在河南农民的心底,有一种愤怒,要比饥饿和死亡更酷烈;政府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

“历史性的一幕”出现在1944年。侵华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做最后的挣扎。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豫中30多个县城被日军占领。

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豫西山地的农民行动起来,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甚至解除整个连队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和军队装备。积怨已深的农民,在大饥荒中积蓄的愤怒此时发泄出来,失去理智者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5万多国军士兵,被从大饥荒中活过来的农民束手就擒。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卫洛阳的第四集团军却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其总司令孙蔚如回忆说:“在阵地十八日之激战中,输送军食、伤兵,皆人民自动为之。”原因很简单,大灾之中,这支军队曾在驻地汜水县节省军粮大力救灾,在民间广为传颂。

日军攻克的汤恩伯部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为什么不分出一些来赈灾呢?早在白修德还在河南时,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一个官员告诉他:“如果人民死了,土地还会是中国的;但如果士兵饿死了,日本人就会占领这些土地。”

蒋介石也会这样想吧,他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为土地而战,还是为百姓而战。谁也无法想到的一幕出现了——日本人竟然在灾区拿出军粮赈起了灾。怕就怕对比啊!结果显而易见,直接导致河南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唾弃。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949年,国民党丢掉大陆,在与中共的较量中,一败涂地,绝非偶然。民心就是江山,国民党在处理河南大饥荒时就已经埋下溃败的祸根。

上一篇彭德怀对兰州战役的指示 要像打鬼子一样打“马家军”不要轻敌

下一篇二战后日本女兵嫁中国兵为日军赎罪

抗日战争本月排行

抗日战争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