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专家王启明英年早逝年仅55岁,身患重病还坚持工作

发布时间:2016-10-31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中国军情 手机阅读
《中国军工专家王启明英年早逝年仅55岁,身患重病还坚持工作》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0-31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兵装集团科技带头人王启明病逝,曾主持陆装海装多种产品研发

资料图:王启明生前工作照

2016年10月21日12时53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某系统项目总师、陵川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启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此时,距他56岁的生日还有两个月。

55岁,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成果沛然的阶段,王启明的离开,带给家人和同事无尽的悲痛和遗憾。

陵川公司研发所李宏国研高工回忆:“9月18号,为了XX项目,我们还一起去北京出差,向上级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当时王副总说他感冒好些日子了,一直在发低烧,没时间去看病,他的妻子为他准备了一些药,让他按时吃。”9月20日,王启明从北京回厂后,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在妻子的不断催促下,他匆匆去医院看病,又跑到单位上了一天班。后来身体实在不舒服,只好住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他还在协调该项目的试验工作,10月12日,他打电话给李宏国,询问该工作简报上报了没有。

“真没想到,电话打了没多久,人就走了,太突然了。”李宏国是王启明多年的同事,他一直不敢相信共事多年的老伙计就这样离开了。

王启明一生心系国防事业,情系企业发展,几十年兢兢业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他的一生荣誉无数: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科技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他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是集团公司、国防科工局、部队的专家库成员,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专注科研 亲力亲为

1982年8月,王启明从华东工学院毕业,来到了陵川公司工作。从进企业的那一天起,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敬业尽责,都献给了公司的产品科研,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王启明一心专注科研,主持和参与研发了陆装三种和海装两种系列产品,这些产品成为了公司发展的重要支撑。他所主持开展的多个预研项目,奠定了公司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国家乃至世界水平的某特种产品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王启明一直战斗在科研第一线。无论是担任产品研发所所长,还是副总工程师期间,他都亲力亲为,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

为了解决关键技术,他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制定解决措施;为了科研进度,他常常在车间吃了工作餐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作为公司的技术权威,他经常出差到外地参与会议和解决协调技术问题,一个月会有好几次,往往来不及休息便再次上路;他还主动学习各种软件及电器自动控制,在工作中边学边干。

他担任着公司两种产品研发项目副总师。 其中一个项目在测绘、仿研期间,天气寒冷,研发人手不足,最大的困难是技术资料不全。他亲自测量零件尺寸后,将一个个尺寸标注在没有任何尺寸的“哑图”上,再一个个录入计算机。另一个项目在原理样机阶段设计某装置时,他负责分析、计算结构设计,总体设计协调。在这两种科研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他经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白天依然到岗工作。

在XX原理样机的研制中,针对摸底试验中出现的问题,他认真分析结构参数,参照动力学分析计算结果,核对运动参数,找出原因进行调整,克服了这一问题。

在XX产品研制中,针对低温试验出现的问题,他通过现场认真细致的观察,分析工作循环中各部件的功能和作用,找出此问题的原因,随后现场进行调整,解决了因温度场变化而致使机构动作循环不到位的问题。

作为XX项目系统总设计师,在产品原理样机研制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中,由于系统庞大、结构复杂,从方案构思、方案设计,到工作循环图制定,都由他独自完成。

在XX产品生产中,他经常深入大型试验和总装总调单位的现场,解决疑难技术问题;在该产品首批的生产中,他带领项目组人员在装配现场全程守候并提供技术支持,连续熬了六天六夜。

设计中出现问题,他能解决;试验过程出现问题,他能应对;项目系统出现问题,他能协调;批生产出现问题,他有办法。在工作中,王启明就是大家的“主心骨”,从科研人员到一线工人,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加班加点,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这一切,除了他高水准的专业素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惧困难、敢于担当的人格魅力。

眼界开阔 思维超前

从“九五”发展规划开始,王启明一直参与集团公司和陵川公司的特种产品发展规划的论证和编制。“十一五”期间,结合军事变革及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点,他论证并提出了陵川公司特种产品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他提出了集团公司特种产品装备“十二五”及以后发展目标、重点和关键技术。为了公司特种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王启明带领技术团队规划出公司到2030年的“产品线、技术线”的发展谱系图。

王启明深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能够支撑得起企业持续前行的产品。深耕某产品科研领域多年,王启明非常关注各国装备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动向,主动探索新领域,提出新课题,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的预研工作。

“XX关键技术研究”是“十一五”支撑技术预研项目,由陵川公司、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承担。王启明是项目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该项目现已完成关键技术研究,并结合XX原理样机上装试验进行了验证。

“XX关键技术”项目为“十一五”专用技术预研项目,陵川公司主要承担工程设计和试制,配合南京理工大学进行方案设计。王启明是单位项目负责人。该项目现已完成样机试制和摸底试验。

“XX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同样是“十一五”专用技术预研项目,陵川公司的工作重点是研究其中一项关键技术,王启明是单位项目负责人。该项目现正在进行样机的试制。

为提高公司传统产品的携行性和综合性能,王启明组织开展了传统产品轻量化论证。他利用新型轻合金材料和新工艺,组织开展传统产品轻量化结构设计和分析计算,进行原理样机的设计、试制和试验,经过立项研制,现在该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

这些预研项目,是王启明结合从事的领域,深刻分析某特种产品的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所制定产品发展的方向,积极组织科技人员予以实施的。这一系列超前的研究,使公司的产品科研及开发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产品实现跨越发展,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王启明眼界的开阔,还体现在他对产学研的积极推进上。

从2008年起,王启明带主持开展产学研工作,分别与南京理工大学、五九所进行商谈,确定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意向。在他的推动下,公司先后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协议书》,与五九所签订了《产研结合推动技术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合作形式与职责,合作内容与任务分工。目前,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项目有多项系统关键技术预研、某产品原理样机研制等。与五九所联合开发的项目有:某产品结构研究、焊接关键工艺研究等。公司还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某技术联合研究项目。

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王启明提出,公司要不局限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伙伴,视项目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不同,寻求强强合作的产学研伙伴。例如:在2008年的模拟干扰设备论证中,联合四川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五八所开展某干扰设备、某干扰模拟设备的技术论证,形成方案论证报告,参与项目竞争,起到很好的效果。

陵川公司从2000年后,逐步实现了简单传统产品向复杂产品的跨越发展,回顾发展历程,产学研结合对科研技术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王启明功不可没。

打造团队 培养人才

王启明常说:“我们要为企业发展做长远考虑,陵川的未来属于年轻人,要为年轻人打造平台,培养年轻人,要让年轻人尽快成长起来。”多年科研的实践,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建设、培养人才对技术创新和完成科研任务的重要性。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

公司以前的产品结构简单,涉及的技术面窄,所以设立了一个大科室,具体承担研发任务。随着传统产品向高性能、多品种、自行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向机电车一体化发展,系统复杂,涉及的技术面广,一个大科室已不能适应产品研制的需求。

为此,王启明在担任研究所所长期间,为适应复杂装备的研制,进行了机构调整,将一个大科室按专业划分,分别成立了总体室、结构室等四个设计室,同时将测试室改为电器设计与测试室,重新明确任务分工,理顺了工作关系,职责更加明确,适应了复杂产品的研发。

机构的调整,促进了在研、预研项目的科研进度,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科研人员更加专业。在科研手段的建设方面,在他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刚强度分析,提升了设计能力,缩短了设计周期,保障了设计质量;通过购置产品综合测试系统、加速度测试仪和姿态测试系统,增强了科研测试手段。

在平时的工作中,王启明结合机构调整,对现有年轻科技人员,按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特点进行培养,在工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形成了不同专业的设计队伍和工艺专业人员。

王启明认为,产品预研要走在前面,一定要重视预研,需要提前谋划和策划前期工作,且需要一支具有敏锐嗅觉的预研团队。

在某产品和“十三五”预研期间,为了锻炼年轻人,让他们有所建树,尽快成长起来,他将大部分项目都交由年轻人,自己作为技术顾问,同时根据项目进度及各部分情况,根据个人优势合理安排人选,并提出许多建议。在工作中,任何的工作上的难题,只要年轻人找到他,他都会毫无保留、细致地讲解和答疑。

王启明常常语重心长地对科技人员说:“搞技术一定要沉的住气,在技术上一定要不断学习,要有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不能浮躁,管理上要多了解学习,多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

在对胡志伟、刘华的传帮带中,他与公司签订了培养协议书,制定了培养计划,对两位学员给予了更为具体细致的指导。在他的精心培养下,胡志伟成为了型号某项目最年轻的总师、刘华成为了军研所的副所长、某外贸项目总师,都在科研项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为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深度,他将通过前期论证,获得国内和外贸立项研制的项目,安排给具有潜力的年轻人担任总设计师,而本人不挂名,进行幕后策划、技术指导和关键技术把关。

在平时工作中,王启明还积极推进工程硕士培养,选定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参加工程硕士学习,担任企业指导导师。他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承担一些培训课程讲课,并为此编写了《XX产品的发展》讲义。

在王启明的带领下,陵川公司的特种产品研发队伍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勇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并且具有“吃苦耐劳、敢打硬仗、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逝者已经远去,生者更当努力!我们当继续王启明同志的未竟志向,为国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上一篇美媒称中国空军将深度调整训练计划,从中寻求找打打赢美军这个对手

下一篇第11届珠海中国空军将亮相轰6K等18型军机及长剑20导弹

中国军情本月排行

中国军情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