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圣约翰墓园启动修缮公募,为何清朝5位水兵葬于英国

发布时间:2016-12-01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军事观察 手机阅读
《在英圣约翰墓园启动修缮公募,为何清朝5位水兵葬于英国》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2-01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在英北洋水师水兵墓启动修缮公募 5位水兵为何葬于英国?

位于英国圣约翰墓园的五座北洋水师水兵墓地,各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本版图片/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在英北洋水师水兵墓启动修缮公募 5位水兵为何葬于英国?

英国圣约翰墓园,已倒塌的水兵墓地。

在英国东北部港口城市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墓园,有两座墓一人高的黑色墓碑上镌刻着醒目的汉字:“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县陈受富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闽县陈成魁之墓”。这个墓园里共有五座这样的中式墓碑,与本地人的墓碑相背而立、东望大海远眺故乡……

墓碑下葬着光绪年间清政府派去英国接收舰船,但不幸因病去世的5位北洋水师水兵。经过120年的风吹雨打,墓碑已经破损甚至倒塌。昨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宣布,正式启动在英北洋水师水兵墓地的修缮公募,目标金额为40余万人民币。

历经120年 墓碑损毁严重

今年5月,一名中国留英学生发现了五座位于英国圣约翰墓园的中国墓碑,并发微博描述了这些墓碑的现状。

这一发现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之后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接修缮事宜。9月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派文物修复专家赴纽卡斯尔实地勘测,形成了符合两国文物保护标准的修缮意见。

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介绍,五座墓地葬着的是北洋水师的五位普通水兵,分别为袁培福、顾世忠、连金源、陈成魁和陈受富。

勘测发现,五座墓位于墓园的J场地(非教徒墓地),从北向南依次是:陈受富墓(39号)、顾世忠墓(36号)、袁培福墓(35号)、连金源墓(34号)、连成魁墓(438号)。一百多年过去,五座墓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错位、断裂、风化等损坏,其中三座墓碑倒塌多年,急需修缮。

参与现场勘查的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工张荣告诉记者,39号墓与438号墓情况相似,墓碑保存较完好,但墓碑基础沉陷,整体向北侧倾斜,有倾倒威胁。另外三座墓则已经完全倒塌,需要在稳固基础后,对碑体进行加固、重装,补配缺失构件,并恢复墓池。

墓地由中国募捐维修合情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北方企业家协会在协助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于纽卡斯尔市档案馆查询墓地的相关资料时发现,五座墓地中的三座(编号34、39、438)在1887年6月30日,由一位署名为“Fong Yah Jang”的人士所购买,共花费15英镑。资料还显示,墓地属于中国政府(Chinese Government)所有。

“当时的15英镑相当于在当地购买半栋小别墅的价格。” 英国北方企业家协会创会人徐雷介绍。

另外两块墓地的产权资料还在查找中,不出意外应该和这三块墓地的性质是一致的,张荣介绍说,“目前发现的中国在海外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很少。”

励小捷表示,墓地是当时清政府出资兴建的,属于中国政府的“飞地”,是中国留存海外的珍贵文化遗产,由中国募捐维修,可谓顺理合情。

■ 追问

1 五位水兵为何葬于英国?

这五名北洋水师的普通水兵为何会埋葬于万里之外的英国?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别派员到英国接收在此订购的军舰,袁培福、顾世忠、连金源、陈成魁和陈受富5位年轻水兵因病客死他乡。

袁培福、顾世忠二人于1881年赴英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连金源、陈成魁和陈受富则在六年之后的1887年赴英接收“致远”和“靖远”两艘巡洋舰。1911年,海军名将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典礼时,专程前往圣约翰墓地吊唁这五位烈士,并重修了墓碑。

不过,励小捷说,由于这五位普通水兵军阶较低,目前尚未查到关于他们的更详细背景资料。

2 五座墓地将如何修缮?

张荣介绍,水兵墓是中国近代史中以北洋水师强国强兵为代表的洋务运动的重要历史遗物,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军工发达、全球贸易的重要历史物证,价值重大。

“水兵墓残损严重,存在继续破坏的威胁隐患,应立即实施抢救性保护。”张荣表示,修缮不仅应该符合英国当地遗产保护的程序与原则,还应该符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中“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与“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原则。修缮工程应保证质量,确保文物安全,并应考虑工程完成后的维护工作。

据了解,修缮包括对所有墓碑的基础加固,对倾倒破碎的34、35、36号墓碑的补配、修补、归安,对39、438号墓碑的扶正维护,修复所有的墓池等工作。预计预算总计47936.26英镑,约合409797.50元人民币。

■ 背景

五墓碑见证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内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购军械、兴实业、办学堂,史称“同光新政”。而洋务运动最重要的一个举动就是建海军、强海防。1875年至1884年的十年间,清政府共拥有64艘军艇,5000多名海军官兵。其中大量船舶由英国、德国购买。

1881年,清政府派员赴英国造船厂接收“超勇”“扬威”两艘军舰。1887年再次派北洋水师官兵到英国等待“致远”“靖远”两舰交工。当年7月,两舰相继完工并顺利通过航试。9月,前来接舰的邓世昌、叶祖珪分别管带“致远”“靖远”两舰,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两舰也同时会合,四舰一起返回中国。两个月后,各舰抵达天津大沽,北洋舰队就此正式成军。八年后,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覆灭,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这五座墓碑是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购买巡洋舰,建立中国近代海军的见证,也是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见证。

  相关阅读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成立过程编辑

  威海卫北洋水师舰队

  威海卫北洋水师舰队

  1875年(光绪元年),朝仪海防大讨论,依洋务派《筹议海防折》,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即伦道尔式炮艇),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

  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水师。光绪七年(1881年)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海军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1891年,翁同龢户部奏请北洋海军“停购外洋船械三年”,以至于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海军未能进口一艘军舰甚至一枚开花炮弹,装备停滞不前。而与此同时,日本海军正突飞猛进。北洋海军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虽然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一等铁甲舰,但舰队整体水平无论航速、火炮数量(尤其是速射炮)、炮弹等方面皆落后于日本海军。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实力实际已经超过北洋海军,位居东亚第一。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护航舰队,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次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孤立无援,困守刘公岛长达一个月余,抵住了日本联合舰队7次进攻,而援兵不至,最后全军覆没。

  1896年后逐渐购置舰船,大有恢复。

 

  1909年(宣统元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舰队之名亦不复存在。

上一篇普京称俄美关系严重恶化并非俄方过错,相信大选后是俄美关系改善契机

下一篇中国2名公民在尼日利亚遭武装分子伏击,其中1名当场身亡另1名重伤严重

军事观察本月排行

军事观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