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后续发展构想

发布时间:2016-12-09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军事观察 手机阅读
《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后续发展构想》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2-09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说起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很多军事爱好者首先会想到美国M113系列。的确,长期以来M113都是西方各国机械化部队最重要的步兵运输车辆(拜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所赐),其产量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变型车种类之多,足以在世界战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M113及其变型车的改进型号,至今仍是很多国家陆军的主力。

但是,我们同样应该记得,在东方的土地上,也有着一个庞大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家族,无论在产量、出口量还是变型车种类上,都堪与M113系列相媲美。这就是自63式装甲输送车开始,发展至今的中国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家族!

中国机械化陆军的先行者

  63式装甲输送车

 

北京军博展出的63式装甲输送车

北京军博展出的63式装甲输送车

空前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机械化战争正式推上历史舞台,然而在二战中,厚实的装甲只是坦克和自行火炮(当然也包括坦克歼击车)的专利。作为陆军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步兵,要么搭乘在坦克外面,要么乘坐当时流行的轮/履混合式输送车,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几乎是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战场上四处纷飞的子弹和弹片之下。

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都开发并量产装备了“能让步兵在有防护的情况下跟随坦克行进和战斗的车辆”。苏联在这方面可谓是先知先觉,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为其地面武装力量配备了火力和灵活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BMP-1履带式步兵战车和公路机动、长途行军能力一流的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而今这两大家族的最新型号--BMP-3和BTR-90依然在世界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美国同时期开发并装备部队的M113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就稍显不足。虽然其性能也相当不错,但很难想象一旦铁幕后的装甲洪流汹涌而来,身材高大但火力和防护都不算强,机动能力也不出色的M113能在坦克和步兵战车的火力下生存多久。即使在越南战场的反游击作战中,M113也经常在重机枪、RPG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的打击下,成为美军及其仆从军官兵的铁棺材。

而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正在一场全国性的大饥荒中艰难度日,环顾四周,超级大国和地区性军事强国虎视眈眈,不断发出军事威胁和制造冲突事端……面对如此境况,年轻的共和国不得不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一方面加紧战略武器的开发和完善,另一方面重点建设可以作为“拳头”使用的机械化部队。如果大规模战争爆发,这些机械化部队将作为抗击入侵的砥柱和机动反击的中坚。

通过对苏制T-54坦克的仿制和改进,我们拥有了59式这款性能在当时不算落后的“主战坦克”,但是建立机械化部队的其他要素,包括步兵战车或装甲输送车、自行火炮等,却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借鉴。而以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别说是制造像BMP-1那样的步兵战车,就算是M113一类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也是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中国的设计人员是令人感动的,他们能够出色地把握性能和生产条件的平衡,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大量生产出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首批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于1963年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装甲输送车。基本型车长5.476米、宽2.978米、高2.563米,全重12.6吨,载员13人,公路最大速度60公里/时、最大行程500公里,水上浮渡速度6公里/时。车体由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动力传动装置右前置,驾驶员位于左前部,车辆后部为载员舱并开有后门供载员出入,开有顶窗。63式装甲输送车采用188千瓦的6150L型直列6缸水冷柴油机,传动装置为机械式,主离合器为多片干式,采用同步器机械变速箱(有5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转向机为多片式转向离合器,制动器为带式,侧减速器为单级圆柱齿轮式。63式装甲输送车采用了无托带轮布局,每侧有4个直径760毫米的单负重轮,还装有两个摇摆式液压减震器。事实上,这一时期的所有国产坦克,包括59式中型坦克、62式轻型坦克和63式水陆两用坦克,无一例外都采用无托带轮布局,63式装甲输送车也传承了这种设计思路。不过很凑巧的是,M113装甲输送车也是采用无托带轮结构,只是负重轮的数量比63式装甲输送车多了一个。63式基本型的武器只有1挺7.62毫米机枪,很快就被威力更大的12.7毫米大口径机枪所取代。

63式装甲输送车基本型并没有立即投入批量生产,第一个大量生产的是1968年定型并投产的A型,该车装备12.7毫米机枪,增加了冬季用发动机水加热器,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用万向传动轴代替齿套联结,变速操纵装置和减振器也有所改进,重量增至12.8吨。

无论从项目进度还是主要性能来看,63式装甲输送车都不输给同时代的M113。与“薄皮大馅”的M113相比,63式装甲输送车显得小巧灵活。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被认为是最可能出现的大战模式,装甲输送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运载步兵伴随坦克与敌方的坦克和装甲输送车(也有可能是步兵战车)对抗。在首当敌锋、随时可能遭遇对方坦克的情况下,装甲略强根本派不上用场,但若能比坦克更加灵活敏捷,反而能够增强在激烈对撞中的生存机会(当时坦克的火控系统还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型号不具备动对动射击能力,静对动射击能力也不是很强)。

63式装甲输送车的服役,使每一支装备59、69式“主战坦克”和62式轻型坦克的解放军精锐部队的步兵,都能够乘坐装甲输送车与坦克并肩作战,使我军的机械化部队至少在数量上可以与超级大国相抗衡。虽然“数量取胜”的说法总是被一些理论家嗤之以鼻,但在抗击入侵的战斗中,至少在正面战场上,防御一方如果武器性能相对落后,但能保证数量和持续补充的话,尚可拼命一搏。倘若连数量和持续补充也无法保证,那恐怕就是无解的死局。时至今日,超级大国对于某些能够独立生产大量“技术粗糙”但品种齐全的武器装备的“流氓国家”有所忌惮,却毫无顾忌地对武器装备相对“洋气”却没有完整军工产能的国家大打出手,原因之一也就在于此。

东方M113家族

  85、89式装甲输送车

 

ZSD-89装甲运兵车

ZSD-89装甲运兵车

上世纪80年代初,设计人员曾经提出63式装甲输送车的改型方案,这个被称为B型的方案包括将每侧4个760毫米单负重轮改为5个650毫米双负重轮,负重轮动行程从170毫米提高到210毫米,每侧增加3个托带轮,每侧2个摇摆式减振器改为3个筒式减振器,车体加长178毫米。但是该方案仅生产出样车,未投入批产。不过,此后生产的63式装甲输送车的各项性能还是得到了一些加强,动力装置换为采用德国道依茨公司技术的BF8L413F型231千瓦V型8缸增压风冷柴油机,公路最大速度提高至65公里/时,增加了步兵用球形射孔,加装了车载无线电台,车高也相应增加到2.58米。由于发动机更加轻巧紧凑,战斗全重减至12.6吨,这些性能得到明显提高的63式装甲输送车被称为C型;而原先生产的A型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参照C型标准分批次进行了改装,增加并改进了步兵用的球形射击孔,加装了车载无线电台。按批次的不同,这些经过改装的A型被分别称为G型和K型。

随着经济状况和国际环境日渐好转,设计人员在1987年推出了基于63式B型方案发展而来的新型装甲输送车,并命名为85式装甲输送车。该车每侧采用5个650毫米双负重轮、负重轮动行程提至230毫米,每侧增加了3个托带轮、每侧两个摇摆式减振器改为3个筒式减振器,车首变尖、车体加长649毫米、车宽增至3.06米、车高增至2.59米、战斗全重也相应增加至13.6吨,动力采用BF8L413F型231千瓦V型8缸增压风冷柴油机,公路最大速度65公里/时,85式装甲输送车还增加了“三防”设备、车外柴油箱和烟幕弹发射装置,车载无线电台的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上世纪80年代末,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演化出了最后一个基本型号--89式装甲输送车。它是由85式装甲输送车进一步发展而成,传动装置的性能得到了提高,“三防”能力更加完善,战斗全重也上升至14.3吨。

纵观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与M113系列的相似之处。由于63式装甲输送车的尺寸较小,升级空间不如M113A1,因此不能像M113A1那样直接升级为最终型M113A3。但设计人员依然尽可能地挖掘了63式装甲输送车的改造潜力,推出了C型以及G型和K型;而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的诞生,与美国的M113A2加长型可说是异曲同工,这两者的性能与升级空间,丝毫不逊于M113A2和A3;而63、85、89式装甲输送车的产量和变型车种类,也完全可以与M113系列相媲美。事实上,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家族的发展,远比M113系列更加来之不易。M113A3是1987年投入批量生产和改装的,而经历了“文革”浩劫的中国,却能在几乎相当的时间内推出89式装甲输送车,其中包含了设计人员的多少奉献,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志在千里

  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后续发展构想

历史从来就不能被改变,但有时面对历史上的无数偶然,我们仍然不禁要问,假如……的话,那么结果会是怎样?如果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一系列事件,89式装甲输送车肯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组成也会与今天截然不同。

虽然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通过第三国获得了苏制BMP-1步兵战车,并在此基础上仿制出了86式步兵战车,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能力限制了其生产和装备数量;而此时步兵战车相对于装甲输送车的优越性,尤其是火力上的优势,已经为全世界所接受。世界各国纷纷着手研制新一代步兵战车,一些经济和技术实力不强的西方及亲西方国家,则在M113上下功夫,将其升级为“简易步兵战车”。有资料显示,中国也曾经打算以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为基础,发展新一代步兵战车。

目前,我们至少可以相信有三个型号基于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发展出的步兵战车先后出现过样车,分别是在85式装甲输送车上安装86式步兵战车的炮塔、在85式装甲输送车上安装与英国联合研制的25毫米双人机关炮塔以及在89式装甲输送车上安装配备25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机枪的无人炮塔。这三款样车都一度被称为“90式步兵战车”。

而近期流传在互联网上的样车照片则更有意思,照片上的样车是在89式装甲输送车上安装了配备1门30毫米机关炮(带有笼形稳定器)和4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新型炮塔,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新近露面的国产新型两栖远征战车和轮式步兵战车的某些设计。

可以想象,如果89式装甲输送车继续发展下去,那么由89式装甲输送车发展而成的新型步兵战车无疑将成为现今中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绝对主力,其性能也将超过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由M113发展而成的步兵战车,甚至可以与BMP-2、“武士”、“布雷德利”等真正意义上的步兵战车一较高下。然而,一些外部事物的发生和变化往往是不可预知的,随着强大邻国的解体,中国面临的陆上压力骤然减轻,随后我们又引进并仿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步兵战车并批量装备部队,而新型伞兵战车、两栖远征战车和轮式步兵战车的先后推出,也使人民解放军在地面机动载具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对步兵战车的需求量有所减少,89式装甲输送车不久后便停止生产,其进一步发展为步兵战车的计划也停止了。

当然,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征程远没有到此为止,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依然有很大的升级空间,既然很多国家(其中不乏澳大利亚这样的大国和土耳其、以色列之类的地区性军事强国)至今仍在改进M113,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进一步改进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既然86式步兵战车甚至早期的59式坦克和63式水陆两用坦克都可以通过大幅度升级焕发出“第二春”,那么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更没有理由例外。

在2009年5月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警用装备及反恐技术装备展览会上,我们看到了国产遥控武器站的照片,这种由国产12.7毫米机枪和35毫米榴弹发射器组成的遥控武器站。如果安装到85式或89式装甲输送车上,将使他们获得与西方国家轮式步兵战车相媲美的火力。虽然这样比较并不十分合适,但在一个时下很受关注的领域--现代条件下的城镇作战中,这类由坦克或装甲输送车改装而成、装备由大口径机枪和榴弹发射器组成的遥控武器站的履带式步兵运输和战斗车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纷纷推出了相关型号,并在军事行动中有所表现。如果85式或89式装甲输送车能够装上国产遥控武器站并在防护方面以城镇作战为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应当能够发展成为一型很适合现代条件下城镇作战的装甲战车。

其实,升级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将用于86式步兵战车和92式轮式步兵战车改进型的单人炮塔(包括1门30毫米机关炮和1部“红箭”-73改进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安装到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上,就可以使之成为一辆性能超过当今世界大多数M113改进型的步兵战车。有照片显示,这样的步兵战车已经出现了,不过目前只是外贸型号。

“纳格玛乔恩”重型装甲车,全车长7.84米,宽3.38米,重约45吨(不含“碉堡”)。车组成员共有4人(1名车长、1名驾驶员、2名射击手),还可搭载8名机械化步兵。

“纳格玛乔恩”重型装甲车,全车长7.84米,宽3.38米,重约45吨(不含“碉堡”)。车组成员共有4人(1名车长、1名驾驶员、2名射击手),还可搭载8名机械化步兵。

而早期的63式系列装甲输送车,虽然以战场标准衡量显得落后,但如果加装防暴榴弹发射器等压制、镇暴武器,或者像以色列的某些M113改进型及“纳格玛肖特”、“纳格帕登”等用坦克底盘改造成的重型装甲步兵战车(其本质上是重型装甲输送车)那样,安装由防弹玻璃和装甲构成的大型观察/射击堡,作为武警内卫机动部队的强化力量,应该可以在某些场合有所表现。

家族纷生

  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变型车

前面已经说过,国产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变型车一点也不比M113系列少,要把这些变型车全部列举出来甚至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只选取一些比较常见的型号进行介绍。

70式130毫米火箭炮

70式130毫米火箭炮

70式130毫米火箭炮它是最早出现的变型车之一,是在63式装甲输送车A型的底盘上直接安装130毫米火箭炮发射器改造而成,19根130毫米火箭炮定向管分为“上十下九”排列,发射器有液压升降装置,发射时升高500毫米。该炮曾经参加过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取得了较大的战绩。

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

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

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这是解放军装备的第一种两栖步兵装甲输送车辆,也是63式水陆两用坦克的“第一个伙伴”。虽然63式装甲输送车本身就具备浮渡能力,但其抗风浪能力不足,只能进行江河浮渡,而且6公里/时的水上航速也着实无法胜任渡海登陆作战的任务。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是在63式A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车首改造成船型并增加防浪板,车体上加装浮箱,后部还加装一部外挂式螺旋桨推进器。虽然该车的两栖能力非常勉强,但至少使得中国海军陆战队和两栖机械化步兵部队获得了最初级的两栖装甲输送车辆。近年来,随着86海改两栖步兵战车和新型两栖远征车的成建制服役,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已经完全淡出一线部队,主要用于训练任务。

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该炮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鉴于当时条件有限,设计人员采用了简单实际的做法,将现成的54-1型122毫米牵引榴弹炮集成到基于63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上。

与几乎没有后坐力的火箭炮和迫击炮不同,122毫米榴弹炮后坐力强劲,设计人员不得不对底盘进行重新设计,而新设计的底盘几乎就是63式B型方案的翻版--将每侧4个760毫米单负重轮改为5个650毫米双负重轮、负重轮动行程从170毫米提高到210毫米、每侧增加三个托带轮、每侧两个摇摆式减振器改为三个筒式减振器、车体加长178毫米。样炮就是54-1型122毫米牵引榴弹炮与63式装甲输送车B型方案样车底盘的结合,而后期生产型所使用的发动机应该就是BF8L413F型V型8缸增压风冷柴油机。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没有炮塔,火炮直接固定在底盘上,靠底盘的转动完成转向,也没有战斗室,只有炮盾作为简单防护。该炮产量较小,从现有的资料看,只有某集团军少量装备,后来这些70式还进行过升级,即具有水上浮渡能力的70-1和改进了通讯能力的70-2。客观地讲,即使是70-2其性能在世界同类产品中也算是比较落后的,只是解决了我军自行榴弹炮的有无问题,不过这些70-2目前仍在服役。

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了D30牵引式加榴炮并仿制出W86型122毫米牵引式加榴炮后,中国设计人员也试图将W86参照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模式集成到85式装甲输送车上,并试制出了样炮。不过,该方案最终仅推出外贸型号,目前解放军最主要的122毫米自行火炮是底盘与火炮均为自行开发的89式122毫米自行加榴炮.在对D30的技术完全消化吸收、加以改进并开发出新一代底盘后,国产122毫米自行火炮终于在不久前修成了正果。

此外,63式和85式装甲输送车都发展出了82和120毫米自行迫击炮,这些自行迫击炮没有炮塔,就是将迫击炮直接安装在装甲输送车的车体上,不过这两型自行迫击炮的自用数量可能很少(甚至可能没有装备),我们几乎找不到解放军使用这类自行迫击炮的资料照片或视频。有资料显示,一些63式和85式装甲输送车发展型自行迫击炮被推向了外贸市场。

出口型85式装甲指挥车

出口型85式装甲指挥车

装甲指挥车63式(A型和C型都有)和85式装甲输送车也都发展出了装甲指挥车,供师、团一级指挥员和参谋使用。车体外形与装甲输送车相比有些许变化,63式装甲指挥车载员5人,装有5部电台、1部收信机、1部1千瓦汽油发电机,在1公里距离内可有线遥控车上电台;85式装甲指挥车载员6人,装备电台3部、收信机1部、1千瓦汽油发电机一部,可在1公里距离外有线遥控车上电台。

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作为地面机动反坦克导弹发射平台,中国设计人员开发出了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该车以89式装甲输送车为基础,安装了“红箭”-8反坦克导弹四联装可升降发射装置,车内还备有8枚“红箭”-8反坦克导弹,火控系统具有昼夜间观瞄和射击能力。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具有良好的升级能力,可以换装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射程达到4公里的“红箭”-8L型反坦克导弹。该车灵活性也相当出色,性能远超周边国家和地区内尚在使用的M113发展型“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随着更先进的“红箭”-9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量产服役,以及新型主战坦克、履带式及轮式步兵战车和轮式突击炮、两栖突击炮都具备了发射反坦克导弹或炮射反坦克导弹的能力,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已经不复当年显赫地位,但仍然是我军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89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再度披挂上阵并有不俗表现。

永远的传奇

  尾声

国产装甲输送车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完全可以与M113系列相媲美,63式装甲输送车先后出口朝鲜、越南、埃及等国,85式和89式装甲输送车也先后出口多个亚非拉国家,一些国家还在63式装甲输送车的基础上,自行发展出了新型号的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新型履带式和轮式步兵战车以及两栖远征战车、空降战车逐渐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主要战车,国产装甲输送车及其变型车已然显出老态。但这些硬朗的老兵们,依然忠诚地守卫着共和国的土地,与设计、制造他们的人们一样,在复杂纷扰的国际局势和周边态势中,尽心尽责地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梦想。

 

 

上一篇中国一邻国两面三刀 逼得中国动手教训了

下一篇中国突破下一代固体火箭推进剂 成功完成“一箭五星”飞行试验任务

军事观察本月排行

军事观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