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核动力潜艇能下潜多深,曾遇到下潜230就出现故障

发布时间:2017-01-13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中国军情 手机阅读
《揭秘中国核动力潜艇能下潜多深,曾遇到下潜230就出现故障》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7-01-13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官方媒体曾在一篇介绍中国海军某型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文章中提到,中国核潜艇也因此成功创造302米的下潜纪录。很多人对这个数据感到失望,认为中国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与国外核潜艇有很大差距,从而推断中国核潜艇的技术性能比较差。真的是这么回事吗?不可否认,下潜深度是核潜艇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因为下潜深度大意味着核潜艇有更高的战术灵活性,可以选择更大的水深隐蔽自己或躲避反潜武器的攻击。在冷战时代,苏联海军对于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就有着痴迷的追求,甚至为此不惜用昂贵的钛合金建造了一批“金鱼”,例如麦克级攻击核潜艇的最大设计下潜深度高达1250米。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核潜艇打破麦克级核潜艇创造的下潜纪录。

  不过,中国核潜艇的下潜能力却一直不高,在解放军一篇公开的文章中称,某型核潜艇带着130多名艇员和50多名军地参试人员开始向深海潜航,“100米、150米、200米……一切正常。当潜艇到230米时,艇内陆续发出响声和出现漏水,个别支撑角钢弯曲”。最后,当核潜艇最终下潜到300米时,艇体不再发出响声,漏水亦未加剧。指挥人员在确认各舱水密情况良好后,才下令上浮。

  

 

  然而,下潜深度并非核潜艇的关键技术指标。实际上,核潜艇下潜深度的确定是与一国海军的战略和战术思想、主要运用海区、设计能力、工业能力、反潜武器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并非随便确定。冷战时代,苏联海军是为了在深海大洋与美国海军争夺海上优势,而自身降噪能力较差,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大潜深和高航速上。美国海军由于整体海军实力远强于苏联海军,因此对核潜艇的潜深和航速追求远没有苏联海军那么强烈,主要是集中于核潜艇降噪以及艇载设备、武器系统的完善上。

  例如美国海军主力攻击核潜艇洛杉矶级早期型最大潜深也就300米,后期型也才达到450米。虽然冷战后期的“海狼”级最大潜深达到了600米,但美国只建造了3艘,转而建造弗吉尼亚级,并将下潜深度减为480米,因为美国海军在冷战后注重濒海作战,不需要核潜艇具备那么大的潜深。即便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也不再疯狂追求潜深,最新的885型北德文斯克级攻击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减到了600米。至于各国海军的战略核潜艇,最大下潜深度普遍在300米以内。

  

 

  中国在核潜艇方面发展较晚,技术上的确与美、苏/俄等国存在较大差距,但中国海军长期是近岸防御,周边海域有都是边缘海,即使前出西太也不会特别远,所以对于核潜艇的下潜深度要求并不强烈。而且文章中提到的中国核潜艇进行的深潜试验是在1988年,试验的核潜艇显然是第一代核潜艇。到现在已经20多年时间过去了,中国第二代核潜艇的技术水平显然有了很大提高,最大潜深绝不会是302米。所以,用很早的试验情况来推断中国海军现在核潜艇潜深小是不恰当的。

  还有不少人将中国核潜艇下潜深度小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不掌握建造核潜艇的高强度钢或钛合金技术。这实际上也是误解,核潜艇的下潜深度在技术上取决于材料、艇型设计、耐压壳体设计和加工、焊接工艺等等,材料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技术因素。而且在材料上,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所掌握的高强度钢技术就完全满足核潜艇的艇体材料需要。根据资料,中国当时研制的无镍铬系909钢、低镍铬系904钢和镍铬系921钢的屈服强度都达到了590兆帕,超过了美国大量用于核潜艇的HY-80钢的550兆帕。

  

 

  虽然俄罗斯、日本、美国现在都掌握屈服强度在1000兆帕以上的高强度钢技术,而中国现在生产的980钢屈服强度才785兆帕,但这与各国核潜艇潜深指标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以核潜艇技术实力最强的美国为例,“海狼”级也才是用屈服强度690兆帕的HY-100钢,现在最新的弗吉尼亚级则继续用HY-80钢建造。由此可见,材料技术对于核潜艇下潜深度的作用被很多人夸大了。

  其实,对于核潜艇潜深而言,艇型设计、耐压艇壳的设计所起的作用更大。例如洛杉矶级核潜艇在保持艇体材料不变的情况下,改进了艇型和耐压艇壳的设计,就使最大下潜深度从最初的300米增加到了450米。而在这些方面,中国与美、俄等国的差距比较明显,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去追赶。

  >>>相关阅读

  1月7日,中国国防部新闻局对媒体证实,中国一艘潜艇在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返程途中停靠马来西亚进行休整和补给,这也是中国潜艇首次访问马来西亚。此前,马来西亚皇家海军官方推特在5日发布消息称,中国海军一艘039型常规动力潜艇和远洋打捞救生船“长兴岛”号访问了马来西亚。

  

 

  中国海军潜艇访问马来西亚

  对于这件事,国内媒体和外媒的报道方式与角度可谓截然不同。在外媒眼中,其绝非解放军潜艇访问并在马来西亚停靠补给那样简单,而是中国水下战力发展和为在印度洋扩张势力而做的准备,一些报道中的遣词用句对中国可谓十分不友好。那么,从地缘和大国关系的角度来说,中国潜艇停靠马来西亚究竟有何意义?哪些国家或将因此感到“胆战心惊”?请看花熊的分析:

  

 

  马来西亚海军官方推特截图,称中国潜艇为“长城”(常规动力潜艇代号)

  加强在南海外缘部分的力量存在——中国或将有位置更加理想的海上补给点

  长期以来花熊始终认为,当一国提出对某片地域或海域提出主权声索,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该国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对主权声索区域形成强大的控制力。换句话说,在谈及主权之前,要先认清自己有多大控制力与影响力,只有具备相当程度的实力与控制力,才有底气谈“主权”二字。

  对于中国,近年来,解放军海空实力不断扩充,南海人工岛礁工程也一个个完工并形成规模,中国对南海的实际控制力比起十年前可谓有了飞跃性的提升。而控制力提升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对南海的南部、西南和东南海域,即相对较远的南海边缘地区,中国力量由过去的鞭长莫及发展到今天的游刃有余。

  

 

  中国海军舰艇在南海海域巡逻

  当然,所谓的“游刃有余”也只是相对而言。原因很简单,虽然中国用于南海巡逻与执法的舰船在性能上已经可以到达并在南海边缘海域展开巡逻,但舰艇的自持力绝不会是无限的。于是问题来了,即这些长期巡游南海的舰艇该如何补给。

  对于一些中小型舰船,通过停靠在一些人工岛礁港口,以进行食品、淡水、燃料等补给,并进行简单的休整维护,这并非不可行。然而,这些远离内陆的人工岛礁也并非自给自足,驻岛人员的吃喝穿住同样依赖于内陆派来的定期补给舰来维持。

  

 

  驻岛人员也同样依赖于陆地基地运送过来的补给物资

  而且,越是靠近南海边缘海域的岛礁,其补给难度和获得的物资数量往往也就越少,这就导致其能分给巡逻舰艇的物资量将更加有限。因此,若想用人工岛礁那点可怜的物资量来维持那些长期远离港口的巡逻舰艇的海上自持力,其只是一种近似“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在花熊看来,马来西亚港口对中国军舰的开放正是为中方大大缓解了这一难题。从此次解放军潜艇停靠的哥打基纳巴卢港的位置来看,其与中国在南海的数个人工岛礁的距离都未达到500公里。

上一篇辽宁舰穿过台湾海峡令台军紧张,台军8艘军舰紧密跟踪辽宁舰动向

下一篇中国军舰南沙巡航欲美军新式战舰,丹东舰直线冲击美军新式战斗舰

中国军情本月排行

中国军情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