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7核心技术遭抛售始作俑者是谁 苏27核心技术提供给他人有什么目的

发布时间:2016-04-06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军事观察 手机阅读
《苏27核心技术遭抛售始作俑者是谁 苏27核心技术提供给他人有什么目的》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4-06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在航空史上,挂名在同一个型号编号下,结果最终却造出了完全不同的飞机,这种情况并不算很罕见。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设计局为了欺骗高层和其他同行,以现有型号改进的名义,偷梁换柱开发全新机种;苏联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图22M,它和图22在技术上没有任何继承与相关性。

  

 

  

 

  T10和现在的苏27相差极大,严格的说T10最多只能算一款二代半战斗机

  而T10(苏27)家族与上面的情况不一样——它是因为最初的原型机性能完全无法达到要求,不得不彻底推翻设计重新来过;不同于图22曾经定型批产,最初版本的T10完全没有投入实用过。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苏27家族源自T10C原型机,但是围绕着T10到T10C之间,苏联科研单位和个人之间争功诿过的八卦故事,知道的人就少很多了。

  

 

  图片:枭龙边条上拉出的白色长条,是因为低压而凝结成的水雾,它代表着涡流的中心区域。利用边条进行涡流增升,是第三代常规战斗机的标准气动设计之一

  苏联时期的三代机开发,前瞻性的理论探索工作基本完成在60年代末期,当时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以下简称流体院)提出了几条总的指导原则:新的歼击机立足于高推重比和高机动特性,预期采用推比8-10级别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要显著的把飞机升力特性增加起来,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边条形成的涡流,另一方面要采用机翼前缘偏转措施;要采用扁平化的机身形状,并且机身与机翼的连接部分要具备融合性质。

  

 

  图片:注意苏27向下偏转的前缘机动襟翼,它能有效强化机翼的最大升力表现,并在各种飞行条件下获得最合适的机翼状态,是高机动飞机的标准设计之一

  

 

  F16前缘机动襟翼的工作原理,苏27与此类同

  而在1969-1978年之间,苏霍伊设计局最初并没有像米格设计局那样,完全按照流体院的思路研发。这个阶段的T10采用了尖拱形的机翼,而且缺乏流体院所要求的前缘增升装置(机动襟翼);加上一系列其它的设计问题,T10的机动性、操纵性、安全性、航程性能,全面的大幅落后于最初的要求。后来的事情众所周知,在西蒙诺夫等一干技术骨干的要求下,整个飞机的设计被完全推翻,新的T10-C方案1979年展开全面设计,在1983年首飞。

  项目成功以后必然要论功行赏,那么问题来了:T10性能无法满足预期要求,板子应该打在谁的屁股上?T10-C得以实现性能突破的一些核心设计思路和技术,应该归功于谁?流体院在专著中声称,苏27应用增稳系统的电传操纵飞控、放宽静稳定设计、机翼的前缘机动襟翼、尖锐的边条以及其它一系列先进技术措施;都是在流体院参与推动下,在1978年后展开并完成的。

  

 

  图片:T10验证机的起落架舱门兼做减速板,大幅度提升飞机起飞时的气动阻力;从而加大飞机的起飞距离,减小飞机的可用最大起飞重量。而对于降落过程来说,它和阻力伞相比能起到的作用又微不足道——而且它不能在飞行中使用。后来T10-C在脊背上设置了独立的减速板

  而苏霍伊后来在回忆文献中的表态则大为不同:他们声称苏霍伊本人从T10项目一开始所树立的几大基本原则——升力体布局、放宽静稳定、电传飞控、发动机采用进气道吊舱布置从未动摇过。而即使是涉及到T10-C新布局的完善方向,也在1975-1976年就已确立。

  而针对T10性能严重落后的问题,苏霍伊给出了两大理由:发动机巡航耗油率比预定指标高出近10%(设计时超出最初预计5%,实际飞行中又高出接近5%),而且高速飞行时推力特性下降幅度高于预期。尤其是前机身的雷达等电子系统超重数百公斤,致使重心显著前移,导致飞机过于稳定,未能达成设计中的放宽静稳定布局。而对于T10本身的设计水平,苏霍伊完全没有提及。

  

 

  图片:T10发动机段的包覆式承力结构和引射喷管会形成非常大的结构重量,而并不能形成性能上的收益。因此这种典型的二代机设计在T10-C方案中被淘汰。实事求是的讲,T10-C方案所体现的技术、设计水平,和T10比高出整整一个时代,很难相信这是由当时的苏霍伊自己完成的总体设计。

  而从苏27本身来看,苏霍伊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比如早期苏27飞控(新苏35之前,所有的非三翼面布局型号)采用的是半电传半机械的混合式结构,无论是高度复杂但性能低下(电传和机械飞控需要复杂沉重的综合机构)硬件结构还是其功能异常简陋的控制律设计,都证明苏27的电传系统其实是在机械飞控系统基础上“打补丁”以应对放宽静稳定设计的补救性质的设计产物。

  回过头来看苏27的研制历史,真是应了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上一篇朝鲜测试地对空导弹打击能力 朝发3枚地对空导弹2枚测试失败

下一篇朝鲜进行秘密行动 朝鲜近期提取核元素中的钚元素

军事观察本月排行

军事观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