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四代为报军恩守护无名红军,祖孙四代常年守护3000红军墓

发布时间:2016-08-03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中国军情 手机阅读
《祖孙四代为报军恩守护无名红军,祖孙四代常年守护3000红军墓》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8-03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上坟祭扫、清理水沟、培土除草……34年来,聂正远从壮年汉子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子承父业”守护四川通江县红军坪3000余位无名红军的烈士墓,从未离开,从不懈怠。

  “人要懂感恩,有良心,不然怎么活得像个人。”为了报恩,也为了承诺,聂正远从父亲手里接过守墓工作,并带着儿子、孙子一起,祖孙四代在此整整守护红军英魂82载。

四川:祖孙四代义务<em>守护3000</em>座<em>无名红军</em>烈士<em>墓</em>

  报恩:一家人“接力”守护感恩红军

  聂正远的家位于巴中市通江县啸口村,老房子已成危房。7月初,他和老伴儿租住在同村的邻居家,“客厅”里一盏昏黄的电灯,昏暗得甚至无法照亮。

  7月份是巴中的雨季,常常下雨。一个雨天的上午,聂正远换上雨鞋,披上一件蓑衣,扛着铁锹和锄头便要出门。“下雨天,枯树叶子容易把沟给堵了,水积深了就会把墓冲垮。”聂正远边说边走进雨里,“得赶快把沟疏通才行。”

  无名烈士墓群离他现在的房子600多米,要经过一片玉米地、一条简易的石子路,还有一段“被人走出来的”土路。

  红军坪烈士墓,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没有一块显眼的标示牌,围墙上约2米宽的缺口便是“大门”。走进去,约30亩的山坡上埋有3000余位红军战士的遗骨。墓地里,只有一座墓地竖有墓碑,其余的都是一个挨一个的矮土包,无姓无名,聂正远在每个坟头插上了一面鲜红的国旗。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陕西和四川方向转移,通江成为当时的川陕苏区首府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

  红军到啸口村后,不仅给聂家的孤儿分了田地、送了棉絮,还治好了聂正远父亲聂永奎的伤寒病,伤寒在当时被看做“绝症”。聂永奎非常感恩红军,腾出房屋让红军居住,帮红军抬担架,护理伤员。“红军救了我们全家,保留了我们一家的根脉。”聂正远小时候常常听父亲这么说。

  当地老人回忆说,在通江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军发生了上百次战斗,万源保卫战等战役中英勇负伤的3000余名红军将士,因医治无效而牺牲,被安葬在了啸口梁(现更名“啸口村”)一带。后来这个村庄200余名村民随红军长征。聂永奎因病后身体虚弱,无奈留下,他决定守护好烈士的坟茔。

  红军撤离后,地主还乡团从村民手中夺回土地,将掩埋在田地中的红军烈士尸骸挖出,倒进山沟中。聂永奎秘密组织村民将红军尸骸用泥土掩埋,并做好记号,每年春节、清明悄悄祭拜。

  解放后,聂永奎和村民将山沟里的烈士尸骸统一迁葬至未被破坏的红军墓地处,进行集中保护。聂正远五六岁时,便随同父亲聂永奎一起到红军墓除草、垒坟,听红军故事。自幼的耳濡目染,聂正远对红军也充满了感恩之情,常主动和父亲一起守护红军墓。

  1982年,聂正远和一些村民把散落在村里的烈士遗骨全部迁回了现在的红军坪。那一年,聂永奎已经72岁,身体每况愈下,聂正远正式从父亲手里接过“好好守护红军烈士墓”的承诺。

上一篇国际军事比赛-2016”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举行

下一篇无名英雄张超牺牲前完成歼15武器教案,张超为国家战机上航母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军情本月排行

中国军情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