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兼专栏作家被刺杀身亡,联合国敦促菲政府彻查作家被杀案

发布时间:2016-12-29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时政新闻 手机阅读
《出版人兼专栏作家被刺杀身亡,联合国敦促菲政府彻查作家被杀案》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2-29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中新社联合国12月28日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28日发表声明,敦促菲律宾政府彻查出版人兼专栏作家拉里·郭(Larry Que)被杀一事,要求将凶手绳之以法。

<em>联合国</em>人权专家<em>敦促菲律宾</em>新任总统停止极端言

  当地时间19日,拉里·郭在卡坦端内斯省的比拉克街头遭枪击,翌日伤重不治。拉里·郭是“卡坦端内斯新闻”的出版人兼专栏作家,据菲律宾当地媒体称,他曾在专栏中批评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导致毒贩在当地建造制毒工厂。该工厂已被警方捣毁。

  据称,在警方捣毁制毒工厂当天,一名在场采访的记者事后也收到死亡威胁。这令当地不少媒体工作者担心遭到毒贩报复,要求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履行承诺,确保记者的人身安全。

  博科娃在声明中谴责拉里·郭被杀一事,呼吁菲律宾政府竭尽所能将此案责任人绳之以法。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任后铁腕扫毒,并在10月份成立一个高级小组,以确保媒体工作者拥有一个安全环境,并调查未侦破的记者遇害案。

  >>>相关阅读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10月18日访华,是我国乃至世界都关注的一件大事。

  

 

  道理很简单,我国在南海造岛引起了很大波澜。之前菲律宾闹得最凶,不惜重新引入美军基地,而且申请国际仲裁。但是现在新任总统杜特尔特像变色龙一样,对美国横眉立目,对我国反而大抛媚眼,甚至破天荒地访华(虽然是应邀而来),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他怎么想的,老邓不知道。 但我认为一个最明显的原因是:美国正在全球进行收缩,美元回流,贸易壁垒越树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恐怕不会对外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和援助。另一方面,中国仍在推行“一带一路”,有迫切的在海外转移产能 、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动力。

  加上中国近 ,美国远,远水不解近渴,所以一部分菲律宾人有向中国靠拢的意思,也很正常。

  所以独特而他来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让我国支持菲律宾的建设,并从我国借钱。因为如果仅仅是为了禁毒,学习和交流“禁毒经验”,他就不会带来一个250名商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了。

  在东南亚人心目中,中国是一个屹立于北方的超级大国。我在越南旅游时,这一点感受相当深。当时人民币正处于升值途中,越南人对中国的畏惧、羡慕、排斥、巴结,这些复杂的感情都融在了交易之中。

  我很难解释清楚这种感情。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我国北方的俄罗斯有100亿人口,GDP是我国的20倍,军力是我国的10倍,他们人高马大,成群结队地到我国旅游,我们是什么感觉?

  对于个体,或许身高并不重要,但是对于群体,身高是很重要的。我有一次出差去北京,在火车站正好看到两三百人的防暴警察在列队,不知道要干什么。北京的防暴警察要求很高的,他们本身都在1米80以上,再穿上战靴,带上钢盔,至少又高了5厘米。黑压压一大片,那阵势确实吓人。老邓本身1米86,并不算矮,但当时我从他们面前走过时,真的感觉到非常震撼。那架势,没经历过的可能不能理解,呵呵。

  东南亚人的身高是多少?下图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再看看我国的征兵标准:

  

 

  所以,东南亚人实际上对我们是畏惧的,可以说怕得很!(顺便说一句,由于全球变暖、我国人口南移、以及计划生育在城市中实行的很成功,所以兵源的平均身高是逐步降低的。以前的征兵标准是男162,女160以上)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对美国的征兵标准很有兴趣。其实美国的标准很低,他们是募兵制,身高152厘米以上就行,哈哈!

  在东南亚国家中,菲律宾人更加温顺。不信可以看看历史,看看过去几百年菲律宾侵略过谁?没有吧,都是被侵略的。这种总是被侵略、被统治的历史,也会对民族性格形成影响。所以我国在南海造岛,菲律宾人在把美国人引入之后,发现仍然不能让我国停止,就有人服软了。

  想想也是。何必为了一块水域打仗?要是能从中国获得几百亿美元贷款,和委内瑞拉一样,该多少啊!说白了,领土和领海,要为本国人带来利益,才有价值。但如果这种利益远远不如其他大,和稀泥又如何?何况很可能是暂时的。拿到了钱,完全可以翻脸不认人,反正背后还有美国人撑腰。

  杜特尔特是个地痞流氓,这家伙精着呢。

  这反而给我们出了个难题。

  因为我们的外储已经远不如几年前那么丰厚了。哪怕在2015年大阅兵时,委内瑞拉派了十几个人来参加,还从我国拿走了50亿美元。但是现在,当我国费力阻挡资本外流、尽量维持人民币不跳水时,恐怕已经很难再借给别人钱了。大手大脚也得在有钱的时候,不是吗?

  当然,建设能力是可以输出的。杜特尔特访问期间,和多位舵主进行了会谈。10月21日,中菲在经贸、投资、产能、农业、新闻、质检、旅游、禁毒、金融、海警、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签署了13个双边合作文件。但是请注意,没说给钱哈!纯给钱的事我认为不会有,但贷款是很可能有的。现在签署的是框架协议,还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

  杜特尔特访华时说“将同美国分道扬镳”,美国对此表示失望,要求菲律宾解释。菲律宾贸易部长说:菲律宾将继续与美国保持经济和贸易联系。

  老邓认为,不管怎么说,我国在南海强行造岛,菲律宾反而对我们更加友好了,无论如何都是我国外交的一场重大胜利。这场胜利,让国内有些人红光满面,让红旗举得更高,而蓝光更加暗淡。

  但是,首先,这里面有很大的偶然成分。菲律宾人居然选出了这么个无厘头总统,上来就大变脸,估计让很多人都反应不过来。一国领导人确实有在短时间内完全扭转一国政策导向的能力,历史上已经屡见不鲜。最著名的例子大概是1756~1763年欧洲的“七年战争”。

  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联合英国、葡萄牙以及汉诺威公国,独抗法国、俄国、奥地利、瑞典、芬兰。英国的任务主要是在海上和美洲打击法国,但在欧洲大陆,基本上是普鲁士一国对抗俄、奥、法三大强国。所以虽然腓特烈二世能征惯战,打了不少漂亮的胜仗,堪称不亚于拿破仑的战术大师。但限于国力,最后只能节节败退。1760年,腓特烈二世在宣布征召普鲁士14岁以上的男孩入伍后,才费尽力气使兵力增加到10~12万人。而此时的反普同盟的军队为22万人。1760年,俄国人占领柏林,虽然腓特烈大帝奋力夺回,但俄奥又组织了十几万军队再次进攻普鲁士,节节取胜。普鲁士战败亡国,已经近在眼前。

  如果普鲁士真的亡国,被其他大国瓜分,后世对腓特烈的总结肯定完全相反。会说他穷兵黩武,不自量力,完全是一个战争狂人。如果普鲁士被奥地利、俄国、瑞典、法国等国瓜分,后世的历史进程,也可能完全改变。

  但戏剧性的局面恰恰在此时出现。1762年1月5日,痛恨腓特烈的俄国女沙皇伊丽莎白去世,继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崇拜者。他继位之后就宣布结束与普鲁士的战争,并宣布以普鲁士的盟国身份参战。彼得三世穿着一袭普鲁士军装,并自动请求为“国王,我的主人”服务,这成了有史以来最为颠倒的情形之一。腓特烈的心胸大为舒暖,普鲁士军队士气也恢复了。甚至连腓特烈也同意他的敌人的看法:彼得三世疯了。

  

 

  不管彼得三世是否疯癫,这件事挽救了四面树敌的腓特烈,挽救了普鲁士,让普鲁士可以体面地结束七年战争。相反,奥地利、瑞典等国,反而不得不与普鲁士媾和。而彼得三世,在半年后被政变搞下台,新任沙皇是他的夫人、来自普鲁士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家以为叶卡捷琳娜二世会对普鲁士好吗?错了,她反而想征服欧洲所有国家,包括普鲁士。但此时七年战争已经近乎结束,俄国灭掉普鲁士的机会已经失去了。

  写到这里,可能越来越离题了,就此打住。我想说的是,杜特尔特的行动,有很大的偶然成分。如果他能长期治理菲律宾(比如至少六年的任期),对我国在南海局势,确实是有好处的。但是万一被搞下来,局势又会发生突变。

  其次,南海局面的缓和,让东北亚局势反而更加危险。道理我过去讲过,我国的战略制高点始终在东北亚。当美日在南海受挫、甚至中韩关系都大幅倒退后,他们更想在东北亚获得优势,压制朝鲜乃至我国。所以,东北亚局面反而更危险了。

  第三,中菲关系虽然貌似大幅变暖,但对我国的经济,并无本质性帮助。菲律宾当然需要我们的帮助,也能输出一部分产能。但是菲律宾是来寻求援助的,我国在经济上不仅不能获得好处,反而很可能倒贴。虽然有一部分人现在觉得倒贴也挺好,因为与其花费几百亿美元和菲律宾对抗,不如花更少的钱把菲律宾争取过来。

  不过在经济上考虑,一带一路貌似又打开了局面,所以对于国字头企业和股票,应该是一个利好。

  总结一下,现在的大局是:美国在全球进行经济收缩,以后不管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上台,都会收缩(只是特朗普会收缩得更厉害)。而我国,仍然有输出产能和货币的雄心,在这种大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杜特尔特搁置了南海争议,貌似全面倒向我国,确实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对我国的外交和南海局势,确实是利好。但中菲关系只是东亚乃至世界各国关系的一部分。我国必须首先搞好内部,才谈得上对外。如果因此而过于得意,在国际上反而会激发更多反对力量。

上一篇印尼接收中国四套90B式火箭炮 成中国首个出口客户

下一篇美经济学家分析称中美明年将陷入贸易"报复循环"阶段

时政新闻本月排行

时政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