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成为最初童年理想的那个人

发布时间:2015-10-22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娱乐资讯 手机阅读
《《小王子》:成为最初童年理想的那个人》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5-10-22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 《波兰来客》

“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经典问答,不仅仅限于全世界小学一年级,科学家、漫游世界的人、宇航员、自由自在的吃货,等等等等,千奇百怪,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理想,都是做个有用的、有贡献的人,自由、浪漫和快乐的重要性,也许并不被充分认知,因为他们似乎随时都在挥霍成人时代最为匮乏的东西。

古典轴心时代的孔子、苏格拉底和佛陀都曾经问过,也许曾子的父亲曾皙回答最妙,人在回答老师关于志向的终极之问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中的这则故事,可以作为中国人理解《小王子》的一个侧写佐证。曾皙与有抱负敢于牺牲的子路、懂进退很谦虚的冉有、谦逊有礼辞令委婉的公西华一起在孔子面前做了一次关于人生理想的面试,当然他们已经是久经考验的成年人。曾皙最有初心,在春风中歌舞,兴尽而归。然而,根据法国著名飞行员兼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现代童话《小王子》改编的同名折纸定格动画片(外层为现代虎妈的女儿遇到一个怪邻居,老飞行员与她展开冒险的故事),正在中国热映,《功夫熊猫》导演马克·奥斯本制造的这个法国童话故事,核心依然在于“成为童年理想的那个人”。不过,从普通的一般的目光看出去,童年和成人互为成见和偏见中的客体,区别在于成年人既焦虑又呆滞,童年经常愉悦和憧憬,但是对未来又“无知”,《小王子》里的小王子却有强烈的焦虑感,成年人基本上已经成为驯服工具。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城市画报》每年都要推出一期特别号《孤岛图书馆》,《小王子》应该是永恒入选的一部。小女孩遭遇怪老头,老头给了讲了飞行员与小王子的奇异故事,然后他们展开了奇幻之旅,最终与小王子救出了被束缚的群星。最初,孤星上的小王子爱上了他的玫瑰花,深陷于情有独钟的迷恋中。直到他在星际空间游历,遇到蛇、狐狸和无数的玫瑰,原来玫瑰并不特别。代表不可测、不确定、偶然因素的蛇,说着他不太明白的话。而狐狸则代表局中的局外人,她点醒小王子和观众,提出的“驯养”理论,是对小王子和他者关系的一种新主张。小王子最初的无为状态,可以说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一阶段,过于虚无,没有能力理解“自由”为何处。没有手下的国王、虚荣至极的商人、自大无朋的酒鬼,他人成为地狱或者镜子,漫游是寻找并确认(有时候是怀疑)自我的行程。童年正是观察别人、模仿成人、审视自我并逐步接受规诫之后,在时间和实践的乘法以将自我惩罚为无聊的成人。

萨特说“人被抛入这个世界,必须做出选择”,正是不断选择路径,构成了自我。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是一次偶然,任何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父母是谁,也就是说出生之后,童年、故乡、国家、宗教、文化,等等,都是偶然决定,然而每个人都需要成长,成为自己。每个人一旦出生,在自我意识刚刚萌发之时、在父母的期许下,都可能是“小王子”。拒绝长大而是提出如何以成年人的身份保持童真,关隘在于怎样处理“遗忘”和选择,选择意味着必须行动,行动就要承担后果,也就是责任意味着自我的确立。一次次的漫游、遇见和接触,构成自我的边界便一次次成为实在,虚无被填充、不再荒芜。我的自由的边界,就是与他人自由的区隔。有爱便有失去,无爱也往往没有更多得到,甚至失去的更多。《小王子》并非是否认成年,但是在双重悖论困境的局面上,提出成年人应该拒绝遗忘童年和本心。现代职场人或者单亲虎妈,阴影里的考官、老板,都在学区房、升职、KPI考核成了套中人、模板化的分子,我们经常活着活着就成为普通的“他者”,我与其他人没有区别,可以相互替换,世俗世界的逻辑就是大家都是和光同尘的微粒。萨姆·门德斯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等联袂主演的《革命之路》不能限定为一部爱情片,对于现代人沦为职场螺丝钉和爱被尘封都有着相当批判,后者追求艺术之心或许尤其能力不符,也有其值得肯定之处。赢得2015年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的《鸟人》,以饰演超级英雄成名的过气明星迈克尔·基顿,试图证明演技未遂、阴差阳错在舞台上自杀未遂,反而大红之后,从阳台上飞起自杀,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鸟人,那就是希望找到自身的存在感,成为被需要的对象。”《鸟人》中的舞台剧,改编自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他发现爱德华·诺顿与其妻偷情时,悲愤的说出“我一直想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人。”迈克尔·基顿正是在这个桥段,准备以真情实弹自杀。现代人寻找存在感难度很大,如果再彻底忘掉初心,人生与独立的自我绝缘,所谓的世俗上的成功失去意义,其实世俗上的成功难度往往大于纯真自我的。

小王子经过漫长的漫游、长征,最终回到出发点,也便是本心之所在。孔子、奥德赛、唐僧(金蝉子)、西西弗斯,也曾经有如是之。加缪《局外人》中的默尔索,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之旅》中派也曾经读过这本书。电影《小王子》也是关于行动的童话、寓言,以及有关存在的元哲学,至少是现代人的元童话。法国作家加缪说:“有时候人们需要过一段背井离乡的日子”,小王子的星际旅行(也就是现代人的人际关系,以及未来的人机关系),必须从孤独出发,经过认识世界的路,告别最初的纯真,回到未来的纯真。通过红尘阡陌的现象,看到存在的本质,通过爱体认人生。小王子的世界本来是孤星,无所谓互动和沟通,小王子是飞行员的童年,小女孩是被压抑的现代人的童年。智慧的狐狸告诉小王子,“本质是眼睛所看不见的”(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人的意义在于通过行动和生活创造出自我来,外在的事物如果不和自我发生主动的关联,便失去其意义(或者说,对于我来说,彼此并不存在,当然物理上的客观存在并非本故事所述及)。一个人便构不成社会环境,如何做,做什么,都不再有法律、价值、意义,毕竟一切意义、语言、价值等等,都是人类集体人文环境赋予,所以小王子必须要行动。用生命来飞行、反抗的圣·埃克苏佩里,在真实人生中,也没有做到与玫瑰和蛇的理想相处状态,这也是现代作家的文字、语言与自我的一种背反,卡夫卡和佩索阿的文字与他们的职场生涯有着千壤之别。

星星罐里的无数颗星星,也就是无数个小王子。小王子是特别的星星,每颗星星都可以是特别的。五千朵玫瑰在小王子看来,都不如他最初那一朵。B-612小行星上突然长出来的玫瑰花,就是每个人对于ta的爱意萌发。每个小王子都需要找到唯独属于他的那一朵,也就是彼此顺服的爱才有意义,爱不是单方向的也不是宽泛的博爱。爱的越多、得到的越多,越能实现更多的自我;爱与死如影相随,话唠派知识分子导演伍迪·艾伦很无敌的通过电影实现了他对于20世纪超级都市中人存在困境,个人正是通过与都市、他人的对象化(完成进度条)来塑造自我,只有当最终的死亡之时,自我才最终完成,在孔子看来也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死一次也就是生一次的全部。调皮的孙悟空为了求永长生不老,拜如菩提祖师之门,亲爱的葡萄告诉他要遭受三灾利害,却也借口其异样没教他,孙悟空窜入阎罗殿一笔勾销了生死簿。而在诸多科幻电影里,生与死、如何便是我、以及人生更有变数,《黑客帝国》、《银翼杀手》、《蝴蝶效应》等等不再赘述。

电影《小王子》的双重结构保证了观众看到多少就有收获,理解错了也没问题,总是能够有通感移情。成年之后的冷漠、隔膜、复杂、机械宿命,童年时期的天真、希冀、纯粹、自由选择,成年人的孤独、困倦、失落、绝望、疏离等等负面感受本身就是荒谬生存学赋予我们给予成人的基本意义,这是充满偏见和成见的地球的20世纪当代社会的最新偏见和成见,对此我们难以有真正反驳的机会。但愿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小王子,至于是一生还是多久,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最后再回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三境界说,不至于事业、学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也便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上一篇《多情江山》:美人徐小飒,彪悍的人生无需等待

下一篇《既然青春留不住》:如此青春何需留

相关文章:

娱乐资讯本月排行

娱乐资讯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