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中汉魏之风意境悲凉的原因 诗人在寻找契合点

发布时间:2016-12-05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传奇 > 野史秘闻 手机阅读
《《大风歌》中汉魏之风意境悲凉的原因 诗人在寻找契合点》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2-05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流氓皇帝。他在咸阳看见秦始皇的帝王排场,不胜艳羡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他想当皇帝,对金银财宝和漂亮女人都极有兴趣,但对于文化却毫无尊敬之心。儒生去见他,他随手扯下儒生的冠,往里撒尿。至于做一个诗人,他更是做梦都没有想过。如果当时有哪个马屁精建议他写一首诗来圈粉,一定会被他认为是讽刺自己而大骂一顿:“神马?要而翁做个诗人?滚!你才是诗人,你全家都是诗人!”然而有一天,刘邦同学脑洞突然开了那么一小会儿,做了几分钟的诗人。

那是在前195年十月,刘邦御驾亲征,击败造反的淮南王黥布后,返回北方,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与故人父老子弟纵酒狂欢。喝得高兴了,刘邦自己击筑,歌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群小孩子都跟着唱,刘邦兴致上来,慷慨起舞。这个起于草根,统一天下的雄主,此时突然悲从中来,流下了数行热泪。

《文选》李善注是这样解释《大风歌》的:“风起云飞,以喻群凶竞逐,而天下乱也。威加四海,言已静也。夫安不忘危,故思猛士以镇之。”把第一句解释成是比喻,显得求之过深,文人气重了些。亭长无赖出身的刘邦,恐怕并没有这么高的文艺修养。可能他只是那天看见了大风吹起,白云飞扬,激起了胸中的英雄之气,脱口吟咏而已。但是他随口这么一诌,居然还诌出一首好诗来,真真是要气死后世那些苦吟诗人了。短短三句,风云际会,气势磅礴,既有睥睨天下的帝王气象,又有居安思危的忧虑和烈士暮年的感慨。几个月后,刘邦因为箭伤发作,溘然离世。《大风歌》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抹亮色。

汉高祖与他的功臣们,大多是楚人,在他们的影响和倡导下,汉代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是楚骚美学体系的延续和发展。上面说的《大风歌》就是楚辞体。比起大老粗出身的老爷爷刘邦,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从小就受到了全面而良好的教育,他又一直爱好辞赋,自己也能够创作。前113年,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乘坐楼船泛舟汾河之上,宴饮欢乐,触景生情,写下了有名的《秋风辞》。这首作品也是楚辞体,头两句是:“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同样是写风起云飞,味道却与刘邦大不一样。刘邦是开国雄主的壮怀激烈,而刘彻却更多展现出一种文人审美的优雅清丽,这是《九歌·湘夫人》之后对“秋风”的又一次优美展现。

楚辞中的风,主要是雄劲、肃杀的,虽然有“悲回风”、“悲秋风”等词句,但整体来说,风的悲哀特质并不是强调的重点。汉代诗人则着重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挖掘。到了东汉后期,在融汇了《诗经》、楚辞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文人五言诗发展了起来。当时许多士人需要远离家乡去谋出路或者从军,少数的幸运儿能够成功在政府中获得一官半职,甚至占据要津,但是大部分都蹭蹬潦倒,许多人客死异乡。多年穷愁漂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感伤,在一些无名才子手中,化作了一篇篇动人的五言诗。

汉代古诗中传为苏李诗的《嘉会难再遇》云:“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古诗十九首》更是汉诗中最优秀的代表,其中一些篇目写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看着这些凄凉的诗句,一个个飘零在外,满面风霜,愁苦无依的士人的形象呼之欲出。也有一些篇目是以女性口吻写的思妇诗:“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慄。”男人飘荡在外,妻子苦守家中,久久离别,除了应付不完的生活困顿,还有寒夜里挥不去的相思和孤独。人虽然在两处,但大风吹来,身上一样的寒冷,心里一样的悲凉。

东汉末年,著名的才女蔡琰(蔡文姬)在战乱中被胡兵掳掠到南匈奴,被迫嫁给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儿子。后来曹操以重金将她赎回,她创作了《悲愤诗》来回忆自己在胡地的生活:“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显然,今天民歌中赞美的“蓝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的草原风光,并没有给蔡琰留下什么美好印象,她记得的只是簌簌作响的大风和冰冷难耐的霜雪罢了。

在汉魏之交那个“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混乱年代,不要说下层百姓家破人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上层的王侯将相,也是互相残酷杀戮倾轧,朝不保夕。没有人是安全的,没有人能够特别开心。反映到诗文中,就如《文心雕龙·时序》所归纳的那样:“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而所谓“建安风骨”的这种艺术特点,有许多地方,都要靠对“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汉代古诗里的“悲风”一词,为曹植所确认和继承。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杂诗》其一:“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其五:“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曹植也同样喜欢猛烈的风。《吁嗟篇》:“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曹植的父兄也都喜欢这样去感受风。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个秋风,是海边的秋风,阴冷、沉郁而又壮美,味道和《湘夫人》、《秋风辞》大不一样。曹丕《燕歌行》借用了老爹的这四个字,加码成为七言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又是比较正宗的悲秋了。曹丕还有《杂诗》,描写游子思乡,其一:“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其二:“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意境也都和《古诗十九首》差不多。

两汉到曹魏时期,“风”这个意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直是延续着诗骚以来的寒冷、劲厉的风格,不断强化。更重要的是,诗人们越来越关注风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感情的契合点。他们找到了一个契合点——悲凉,于是便倾注笔力去展现它。这个寻找、展现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一个表征。风的感情色彩越来越浓厚,最终在悲歌慷慨的建安诗人手里达到一个高潮。(赵孟)

上一篇翁姓起源,翁姓历史,翁姓家族谱

下一篇秦国名将白起下达特殊命令:将熟羊肉换为熟牛肉

野史秘闻本月排行

野史秘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