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主要习俗,柯尔克孜族节日习俗,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16-06-12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传奇 > 野史秘闻 手机阅读
《柯尔克孜族主要习俗,柯尔克孜族节日习俗,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6-12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柯尔克孜族主要习俗,柯尔克孜族节日习俗,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由27军事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

我国汉文史籍很早就有关于其先民活动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的"鬲昆"或"隔昆",就是对该族先民的称呼。历史上汉文 史籍对该先民的称呼有不同的译写,如汉晋时期多称"坚昆";南北朝至隋时称"结骨"、"纥骨"、"契骨"、"护骨";唐时多称"黠戛斯",有时称"坚昆" 或"纥挖斯";辽、宋、金时称"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蒙元时期一般称"吉利吉思",有时称"乞儿吉思";清代称"布鲁特",或作"布依鲁 特",布鲁特原系准噶尔蒙古人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后为满、汉等族所沿用,1935年,新疆省政府正式确定该族 名称译写为"柯尔克孜",一直沿用到现在。

一般解释为“山里游牧人”。

中国柯尔克孜族,绝大部分使用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类型。其中父系基因以高加索人种为主,母系基因以蒙古人种为主,绝大部分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区。2005年,中国柯尔克孜尔族共有人口17.5万人。

人种 :黄白混合人种

主要族源: 坚昆

主要分布 :吉尔吉斯斯坦 中国 俄罗斯

柯尔克孜族的艺术文化

柯尔克孜族的工艺美术
柯尔克孜族还具有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其中尤 以刺绣、编织最为著名。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在头巾、枕头、被面、衣袖边、马衣以及悬挂的各种布面装饰品上绣出各种的精致花纹,其中有花卉、飞 禽、走兽和各种几何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她们编织的挂毯、地毯,花色图案精美。花毡、白毡帽、银质马鞍、木制碗、盒等,精巧美观、古朴耐用。各 种工艺品以红、蓝、白色为主,尤以红色最受欢迎。

壁挂,是柯尔克孜族家庭的一种必备的装饰,也是一 种民族手工艺品。形状多为长方形,有大有小,一般宽约1.2米至3米,长约1.2米到2.5米之间。壁挂多用紫红色或大红色的平绒做底面,黑色平绒做边, 在下沿的边芯相接处,吊坠有金黄色丝穗。除壁挂中心的整体图案外,在左右和下方的宽阔黑绒边上,则是妇女们用双手以刺绣、贴绣、扎绣和镶坠等方法,构制出 一层层结构严谨、色彩对比强烈、纹样优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表现为:变形的山峰、飞溅的水花、翻腾的云浪、飘香的花卉、绿茵的牧草和卷曲的枝蔓等等。

柯尔克孜族的文学
柯尔克孜族的文学遗产主要是民间文学,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不拘,以史诗、叙事诗、神话诗、传说、故事、寓言、民歌、谚语等为载体,依靠口头传唱而流传至今。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

史诗有《玛纳斯》,叙事诗主要有《库尔曼别克》、《巴额什》、《考卓加什》、《托勒托依》、《玛玛克与绍波克》、《江额里木尔扎》等20多部。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部规模宏伟、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并称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玛纳斯》共分8部,21万多行,240多万字,每部都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史诗叙述了柯尔克孜族古代英雄玛纳斯祖孙八代抵御外侮、维护人民幸福生活的英勇业绩。《玛纳斯》不仅是柯尔克孜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也因其广涉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堪称柯尔克孜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柯尔克孜族的诗歌音乐
悠 久的历史和牧业生产生活,造就了柯尔克孜人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最突出的民歌、诗歌、音乐。柯尔克孜族的史诗最著名的是《玛纳斯》, 有22多万行,为世界三大民族史诗及我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为世界十大史诗之一,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是柯尔克孜族重要的标记和象征。描绘了玛纳斯及 其后代共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口头文学,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何尔克孜 族人民能歌善舞,阿肯、伊尔奇、玛纳斯奇是民间音乐的创作者、加工者和传播者。还有多种群众性的娱乐、体育活动,如赛马叼羊、摔跤、马上角力、拔河、荡秋 千、夜游、捉迷藏、欧运、姑娘追,等等。传统乐器亦很丰富,有考姆兹(三弦琴)、奥孜考姆兹(吹奏乐器)、克雅可(二弦拉琴)、帕米尔考姆兹(铁三弦)、 却奥尔(牧笛)等。

柯尔克孜族的舞蹈
柯尔克孜族舞蹈按参加的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男女对舞和男女合舞等,舞步比较复杂且变化多样,基本步伐以跳跃为主,另外还有碎步、蹉步、移步、跺步、转身、拉手、翻滚、上蹲、曲膝、两臂上举、手掌抖动等。柯尔克孜舞节奏快,热情奔放、情感细腻、舞姿优美、风趣滑稽,具有浓厚的草原乡土气息。

经典曲目有《劳动舞》、《挤奶舞》、《纺线舞》、《擀毡舞》、《缝花毡舞》、《剑器舞》、《加尔阔鲁秀舞》、《加尔加尔舞》、《姑娘的心》、《接鞭舞》、《吾尔买克之舞》、《劳动之歌》、《草原的婚礼》、《帕米尔的春天》、《库勒米尔扎和阿克萨特卡》、《草原上的两朵玫瑰花》等,也有《双人舞》,是表现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的。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的四月十八节
四月十八节是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当地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树木是神灵的替身,所以每年这天都要杀牛宰羊祭祀树神。之后,大家聚在一起,举行赛马,射箭等各种体育活动,据《乌古斯传》中记载,当时人们在祭祀时,在牙帐右边立一高扞,杆梢挂一只“金鸡”,鸡腿上绑一只白羊,牙帐左边也立一高杆,杆梢挂一只“银鸡”,鸡腿上绑一只黑羊。然后对树木礼拜涛告,以祈保佑。如今,柯尔克孜族的祭树活动已不像这样庄严,而是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此节日始于公元13世纪。

柯尔克孜族的诞生礼
诞生礼是在婴儿出生当天举行的以表对新生生命的美好祝愿。摇篮礼是在孩子出生第7天或第9天举行,要宰牲设宴请客吃饭,规模不大,参加者公限妇女。在宴会期间要唱“摇篮曲”。满月礼,同汉族的“做满月”相近。割礼,是柯尔克孜人仅次于婚礼的重要仪式。丧葬,柯尔克孜人基本上按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的。婚礼,是柯尔克孜人的最大礼仪,一般是先在女方家中举行,然后将新娘迎回新房,在男方举行更为热闹的庆典活动。整个婚礼是贯穿于歌声和活动中举行的。

柯尔克孜族的古尔邦节
柯尔克孜族古尔邦节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节期三天。柯尔克孜族过古尔邦节与其他伊斯兰民族有共同性,又有一些独特的民族性。节前,家家打扫庭院、畜圈,晒洗被裤,沐浴换衣,男人们杀牛宰羊,女人们准备节日食品;节日的清晨,老年男子要到礼拜寺举行会礼,而后互相登门祝贺。之后,老年人就在一起,谈古论今或举行库姆孜(三弦拨弹琴)弹唱,尽情欢乐。年轻人一般不到礼拜寺会礼,而是聚集在一起,在平坦的草地上举行叼羊、赛马、摔跤、角力、马技表演等体育活动。姑娘和媳妇们则在一起跳舞、唱歌、猜谜语、荡秋千、丢手帕。节日晚上还要举行全阿依勒(居民点)的大会餐。傍晚,全阿依勒人要将自己家里的节日食物送到一块平坦草地上。村民们在草地上铺上足有几十米长的餐布,不分男女老幼,统统围餐布而坐。开始,由一位年纪最大的老人做节日演说,预祝全阿依勒人畜平安,生活幸福,老人致词后,人们互相敬酒,唱祝酒歌。晚辈在向长辈敬酒时,长辈要吻晚辈的前额。晚餐后,举行游艺活动,一般有库姆孜弹唱、男女对歌、跳集体舞、月下拾物、月下赛跑等。

柯尔克孜族的库尔班节
又叫“宰牲节”,“库尔班”是阿拉伯语,意为“献牲”故“古尔邦节”也称“献牲 节”“忠孝节”。在每年回历的十二月十日举行。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每个家庭都要准备包尔沙克(油炸果子)、油饼和各种点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 牛或宰骆驼,待客或馈赠。节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听阿訇讲解教义和“古兰经”。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杀牲畜。宰羊时,传统习惯不 绑羊腿,据传说,宰的这只羊是上天堂乘骑的牲畜,绑了腿就没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宰后切成大块煮,熟后放在大盘子内,客人来后,主人便当着客人的面用 刀子削成片,热情地请客人吃肉,并请喝一碗肉汤。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节日期间柯尔克孜人还要举行赛马、叼羊、摔跤 等传统娱乐活动。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的冬希曼节
冬希曼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秋收时择日过节。这天,人们穿上民族服装,汇集在草滩平地,进行刁羊、赛马,马上打靶、飞马拾银、二人秋千、歌舞等各种娱乐活动,以欢庆丰收。过去飞马拾银一般是把一块银元或更贵重的东西用绸子包着,放在草地上。有时为了考验骑手的马上本领,还在草地上挖一个坑,把东西放在坑里。谁能飞马拾起来就奖给骑手,其至再奖以小羊羔、小牛犊、小马驹等,以示赞扬。现在发展成分组竞赛的活动。跑马距离,从五十米以外起跑;拾“银”以三次为限。根据跑马的速度、拾“银”的技术和三次拾“银”的总数计算成绩,进行奖励。跑马太慢,甚至停马拾“银”者判为犯规,无权受奖。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与众不同。在两副近三米高的三角架中间搭上三股套马的缰绳,下垂离地约二、三十厘米。每次活动两人,相对而立,各人腰背部搭上一股缰绳,手臂展开扶住绳子,两人的双脚一齐踏在另一根绳子上。一方先用脚蹬地,使绳子悠荡起来,然后轮流使劲,秋千可以荡的很高。秋千下面再丢放一些手绢、毽子等小东西,俩人比赛看谁能拾起,还可抛打对方,互相游戏,柯尔克孜族姑娘很喜欢这种活动。

柯尔克孜族的喀尔戛托依节
这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次柯尔克孜族遭到外来侵略,妇女们以歌声和舞蹈吸引敌人,掩护男人们转移牲畜后再来袭击敌人。后来,人们就在每年阳历五月初一举行仪式。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节日。“喀尔戛托依”意为“乌鸦宴”,在节日这天,妇女们聚在一起,穿上新装,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下,先每人喝下一碗奶子,以示忠诚、洁白、勤劳。然后唱歌、跳舞、讲故事,男人们则为妇女们杀羊准备食物。

柯尔克孜族的诺劳孜节
“诺劳孜”,也称“撒拉哈特曼节”、“诺鲁孜节”,是新年之意,诺劳孜节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太阳历的元月初一。(公历3月22日前后)柯尔克孜族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纪年。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十二年轮回一周、每年第一个月也就是白羊星出现时欢度“诺劳孜”节。该节类似汉族的春节,节期一天。柯尔克孜族把这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人们要做“克缺”饭。这种饭是用小麦、大麦、植物油、羊肉、葡萄干和蔬菜等做成的。吃“克缺”饭不仅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平安,而且还是对每家生活水平和家庭主妇烹调技术的检验。下午,人们相互登门拜贺,然后都集中到草原或广场上,举行赛马、叼羊、荡秋千、唱歌、跳舞等各种娱乐活动。傍晚,当畜群归来时,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燃堆火,家人均从上面跳过,然后赶畜群跳火堆以表示消灾除难,预祝人畜两旺。

柯尔克孜族的诺如孜节
"诺如孜"意为新年。柯尔克孜人将白羊星升起的时候定为一年的开始,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民欢度此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这相当于每年的农历春分时节。在节日期间人们装上节日盛装,举行各种活动驱邪,迎接平安和丰收,整个节日活动持续十几天。

过 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菜饭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用小麦、大麦等七种以上食物做成的名叫"克缺"的饭是过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用以预祝在新 的一年里饭食丰盛。过节的那天傍晚,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以示消灾解难,预祝 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柯尔克孜族的肉孜节
也叫“开斋节”,在封斋一个月以后开斋的那一天举行。伊斯兰教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成年的教徒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两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封斋的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斋期满后,节日的凌晨,教徒聚集礼拜寺作盛大的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并且互相登门贺节,男女老少都出来游玩,这个节日一般要过3天。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
每年农历小满节气的第二天是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由于柯尔克孜人每年从这一天起开始生产和食用马奶,所以 逢此时节就要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清早,人们穿上盛装到拴马处,在家长抓住马鬃祈祷后,由一个老年妇女挤马奶,先用一木碗初乳喂马驹,再舀一勺喂家里最小 的孩子,以示小马健康生长,孩子纯洁幸福,然后大家分食挤出的马奶。这一天家家户户宰羊、做丰盛的食品,人们互相拜贺。节期一般为三 天。在传统节庆的日子里,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常汇集到广场或草原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除了唱歌、跳舞、说唱、讲故事外,常见的还有 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拔河、荡秋千、月下赛跑等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上一篇土族主要习俗,土族节日习俗,土族风俗习惯

下一篇达斡尔族主要习俗,达斡尔族节日习俗,达斡尔族风俗习惯

野史秘闻本月排行

野史秘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