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宜昌城市竞争力排名,宜昌GDP排名及增速预测

发布时间:2016-07-18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范文报告 手机阅读
《2016年宜昌城市竞争力排名,宜昌GDP排名及增速预测》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7-18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2016年宜昌城市竞争力排名,宜昌GDP排名及增速预测】由27军事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由于2016相关政策还未出台,所以沿用2015年以及之前最新的党政法规。

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以2014年度为主要考核评价区间,对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

 

在这部蓝皮书中,湖北省会武汉较去年提升一个名次,以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2名的排位居中西部城市之首,襄阳市排名同比提升26位,位居第74位,宜昌市紧随其后以第76位的排名进入百强。

 

至此,湖北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中的“一主两副”武汉、襄阳、宜昌三座核心城市,全部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0名。

 

蓝皮书主要衡量

 

经济增量与效率

 

5月1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蓝皮书的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王雨飞对蓝皮书主要评价指标进行了解读和介绍。王雨飞表示,在城市综合经济榜单中,主要要考虑城市的短期经济发展情况,考量两个指标,一个是城市的经济增量,还有一个就是城市的综合效率。

 

王雨飞说,蓝皮书在进行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样本城市,选取了全国294地级城市,包括大陆地区的287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还有台湾地区的5个城市,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和港澳台统计部门的数据。

 

“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竞争力十强之列。”王雨飞在介绍前50位城市名单时说,中部地区排名最高的为武汉市,位居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成都市列在第15位,东北地区大连是在第18位,西北地区西安列在第33位。

 

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一同发布的,还有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榜单,在这份榜单中,仍然是中部第一的武汉排名第15位。

 

王雨飞表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主要衡量指标是长期发展的指标,在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中的排名落后于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的城市,还需要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就是从事长期发展方面多下功夫。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也特别强调了高铁对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并认为这是中部地区的存在的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从2010年进入高铁时代,按高铁规划,280多个地级市全部都要在高铁线上,尤其在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网络,这两点会给中国未来的空间格局和城市格局将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

 

倪鹏飞说,研究认为中长期内将出现“东中一体”,中心区从原来的东部一些重要区域扩展为整个东部和中部都是中心区,东北、西北、西南,这些区域将继续倾斜,一些重点区域会获得强化的发展,而一些非重点区域或者交通末梢区域,将进一步变得衰退。

 

蓝皮书另一位副主编李超表示,对高铁导致的差距分析结果表明,通高铁的城市,包括动车、城际,通高铁和不通高铁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均值水平上高了71.15%,同时,通高铁的城市比不通高铁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均值水平普通高56.91%,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武汉

 

力争万亿倍增

 

去年,武汉生产总值达到10069.48亿元,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今年2月,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4年,武汉市主要从5个方面努力,提升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在稳定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方面,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主抓工业投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606亿元,实现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新开工建设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引进10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将工业倍增发展区新增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

 

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引进金融机构8家,资本市场实现蓬勃发展;武汉宜家、武商众圆广场等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新引进投资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

 

此外,还推动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等法规,推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出台《武汉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制定国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等,通过减少审批、实行“先照后证”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此外,还通过加快过江通道、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等,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今年被定义为武汉市经济总量实现“万亿倍增”的开局之年,计划用七年时间,到2021年,实现经济总量由一万亿向两万亿跨越。

 

三城各自补短板

 

武汉、襄阳、宜昌虽然均列入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0位,但它们各自的GDP排名均要高于综合竞争力排名。其中,武汉市GDP排名第8位,在综合竞争力排名第12位;襄阳、宜昌GDP排名在60位左右,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在70位以后。

 

对于这一现象,秦尊文表示,这一方面说明三座城市经济总量增速加快,但也说明城市综合实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

 

秦尊文说,由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入了港澳台地区,而GDP统计排名一般不包括这些地区,所以武汉市的排名相对而言还算比较正常。襄阳、宜昌则更需要补齐短板,实现全面发展。

 

“武汉综合竞争力进前十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秦尊文建议,武汉市应该进一步挖掘科教资源优势,推动高校、高层人才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现实生产力。同时,要进一步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但缺乏综合性大学,为实现全面发展,应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建设,引入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为城市科技创新注入活力和智力支撑。同时,在产业结构上,要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商贸重大项目,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宜昌市是“世界水电之都”,能源、化工产业优势比较突出,但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缺乏,应当更多引进大型制造业企业,令制造业达到与其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水平;同时,要利用好旅游业、物流业蓬勃发展的机遇,搭建金融、电商、物流交易平台,建成三峡地区,乃至于辐射鄂、渝、湘三省交界区域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秦尊文介绍,201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但这5年来,后两个城市群建设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记者 周舜尧)

 

第一产业

 

350.06亿元

 

增5.0%

 

第二产业

 

4785.66亿元

 

增10.2%

 

第三产业

 

4933.76亿元

 

增9.5%

 

三次产业结构3.5:47.5:49.0

 

武汉

 

GDP

 

10069.48亿元增9.7%

 

2011年6月

[贴图]<em>宜昌风光</em>(1)-宜昌论坛-东湖社区 - 荆楚网

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推进武汉、襄阳、宜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2011年8月

 

湖北省委、省政府突破体制局限,实行“省官治市”,由省领导兼任两座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市委书记,襄阳、宜昌享受副省级城市“一把手”配备待遇。

 

2015年1月

 

湖北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进一步优化我省城镇化布局和形态,针对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等不同城镇特点,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两横两纵、三群联动、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

 

襄阳

 

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去年,襄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9.3亿元,跨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今年1月举行的襄阳市“两会”期间,时任襄阳市市长别必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襄阳市的产业升级步伐在2014年加快,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其中,传统产业技改投资、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6.4和2.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跃居全省第二位。

 

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去年襄阳市新增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个,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引进31个院士专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新增授权专利1747件,登记科技成果258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6家,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商标17件。

 

今年,襄阳市将通过推进大众创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计划、建设产业聚集区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有效投资,确保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省和汉江流域,开创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宜昌

 

迈向中部同等城市首位

 

去年,宜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3132.2亿元,跨过3000亿元门槛。今年1月举行的宜昌市“两会”期间,宜昌市市长马旭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2014年,宜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有进、质效同步。

 

其中,重点产业发展提速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5.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通过在全省率先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市场准入、简政放权、投资制度、社会信用、行业监管、综合执法方面的改革,跻身“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十大城市”。同时,宜昌市还获得了获批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等试点、示范称号。

 

今年,宜昌市将通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工业加快转型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等措施,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努力向中部地区同等城市首位迈进。

 

湖北“一主两副”

 

主要推进历程

 

2003年8月

 

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该《规划》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2003年9月

 

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的发展”,“襄阳和宜昌市要更好地发挥其对省域西北部地域和西南部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2006年1月

 

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明确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并提出“支持襄阳、宜昌加强铁路、公路、航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2007年6月

 

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襄阳和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明确提出支持两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两地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

 

“一主两副”互补壮大长江经济带

 

专家建议加快以宜昌、襄阳为核心城市群建设

 

湖北省“一主两副”——武汉、襄阳、宜昌三市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列为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这在省内最早提出省域副中心理念的学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看来,意味着“一主两副”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他建议,下一阶段应大力建设以襄阳、宜昌为核心的城市群,为湖北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提供有力支撑。

 

“一主两副”取得重大进展

 

“可以说取得了重大进展。”秦尊文说,武汉、襄阳、宜昌进入全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0位,代表着湖北省“一主两副”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并不意味着“一主两副”的格局基本建成,因为从经济总量看,距离“武汉市占三分之一,襄阳和宜昌合占三分之一,其他地区占三分之一”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湖北“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最早始于世纪之交,早在“八五”时期,为推动改变省会武汉一城独大唱“独角戏”的局面,湖北省委、省政府就确立了“一特五大”的城市发展战略:即重点发展特大城市武汉,并将当时的中等城市荆沙(今荆州)、黄石、襄樊(今襄阳)、宜昌、十堰5市发展为大城市。

 

到2000年底,除十堰外,其他4市都越过了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50万人的大城市门槛。“一特五大”战略目标基本实现。此时,建设部开始部署各地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这时湖北省内一个学者适时提出“省域副中心城市”概念。他就是现任省社科院副院长的秦尊文研究员。

 

2001年7月,秦尊文发文指出,由于湖北省人多地广、地域上东窄西宽,而省会武汉又偏于鄂东,客观上需要在西部地区有一两个城市当武汉市的“二传手”,建议在发挥武汉这一全省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的同时,还要确立“省域副中心城市”。

 

2002年5月秦尊文再次提出建议放弃“一特五大”战略,集中精力建设一个全省主中心城市武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

 

这些建议均得到了当时湖北省主要领导的批示和肯定,并被批转给当时的省建设厅和《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承办单位。

 

2003年8月,采纳了省域副中心概念的《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施行,该规划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秦尊文关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些论述,被理论界称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

 

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

 

“还要继续加强一主两副建设。”秦尊文认为,虽然湖北三城已进入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但从省级层面而言,还是要继续支持这三座城市发展壮大,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从省内来看,武汉市一直是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主要辐射鄂东地区;襄阳是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并有着良好工业基础,可以带动鄂西北十堰、随州等地区发展;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坐拥三峡水电能源优势,以及区域优势,可以带动恩施、荆州、荆门地区发展,这三座城市的辐射区域,基本可以覆盖湖北全域。

 

从全国范围看来,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诸如广东、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除省会城市外,也均有着其他与之地位相差不大的区域副中心城市。

 

“‘一主两副’发展格局,为湖北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秦尊文说,4月13日,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中,武汉、襄阳、宜昌都被列入其中,以这三座城市为核心,正好可以覆盖湖北省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规划中列入的城市。

 

秦尊文认为,由于襄阳、宜昌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要高于九江、岳阳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其他省份同类型城市,这也成为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在“中三角”中起引领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今年1月,湖北省委常委会议原则通过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针对省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县级城市和小城镇等不同城镇特点,加快构建“一主两副、两横两纵、三群联动、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为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三角”,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长沙市离婚手续办理流程,长沙市离婚程序所需证件

下一篇2016年西宁城市竞争力排名,西宁GDP排名及增速预测

范文报告本月排行

范文报告精选

范文报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