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为何洲际导弹如此重要,没有洲际导弹为何寝食难安

发布时间:2016-09-01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新闻 > 中国军情 手机阅读
《专家解读为何洲际导弹如此重要,没有洲际导弹为何寝食难安》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9-01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中国<em>东风</em>-5<em>战略核导弹</em>时隔31年后升级登场

东风5B分导式多弹头洲际战略核导弹

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正在举行。东风5B分导式多弹头洲际战略核导弹作为战略打击模块的“压轴”方队的最后一个导弹方阵,震撼登场。央视的直播主持人这样介绍:“这种导弹携带弹头多、突防能力强、毁伤威力大,是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强盾牌。”

这一幕,尽管已过去一年,但那恢宏的景象、撼人的气势仍留在许多人的心中。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款洲际导弹的“前辈”——东风五号的诞生,十分曲折而艰难。

“没有洲际导弹,毛主席睡不好觉”

1965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研制洲际导弹,并将其命名为东风五号。这也是钱学森主持的《地地导弹发展规划》中“八年四弹”的最后一弹。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批科技人员刚刚完成东风二号的研制任务,就投入到了东风五号的研制中,这其中就包括梁思礼。

随着“文革”的开始,正在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和干扰。在“四人帮”猖獗的日子,虽然七机部的研制工作没有停止,但“文革”破坏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各种条例、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变成一纸空文。梁思礼所在的导弹控制研究所就是个重灾区。

李占奎描述当时的工作状态说:“(东风五号)方案论证来论证去,进展不下去,一拖就是好几年。”

而此时,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不期而至。1969年,中苏边境的珍宝岛武装冲突使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叶剑英元帅说:“没有洲际导弹,毛主席睡不好觉。”因此,军管会加紧推进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并要求科研人员在第二年国庆前将东风五号发射上天。

为了赶进度,军管会还提出减少导弹试验数量、缩短研制周期等措施,承担主要任务的北京地区专门组织了导弹各分系统的生产“大会战”,这些措施虽然加快了导弹研制进度,但这种不按科学规律办事的做法,为后续工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白纸上画画

“八年四弹”规划明确提出,要在1965年到1972年这8年时间内,研制出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东风三号中程导弹、东风四号中远程导弹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前三者之间都有技术继承性,而东风四号到东风五号的研制跨度比较大,概括起来要攻克十大关键技术,每一项新技术都是研制人员需要面对的拦路虎

在东风五号之前,导弹上的计算装置没有用计算机。作为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要求目标打击精度更高,于是,梁思礼提出采用刚刚问世的运算速度较高的集成电路计算机。

当时仅有美国的民兵-2导弹使用了集成电路弹上计算机,元器件还出了很多问题,苏联也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我国的计算机处于从电子管向晶体管转变的时期,整体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梁思礼的这一提议,无疑是大胆而且超前的,他自己都用“在白纸上画画”来形容这项任务的艰难。

后来,这一任务分解到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前身)。从北京大学毕业工作了8年的沈绪榜被调到该处,任箭载数字计算机设计组组长,专门负责这种专用计算机的方案、逻辑设计等工作。

万事开头难。当时的很多工作都需要手工完成,大量的数据只能靠穿孔纸带输入,实际运算一次要花费很多时间。

沈绪榜说,那段日子,他和同伴们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攻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他们就像流水线一样不停地运转着。1966年9月,一台自行设计全部国产的双极小规模集成电路箭载数字计算机的模样机诞生了。

正当大家如释重负的时候,一个坏消息让所有人的脑袋都耷拉下来:所有数据都达标,但是计算机体积过大,装不进弹舱。

梁思礼开动脑筋和大家一起商量:“我们搞一个增量计算机,只会加减不会乘除,这样能大大减少弹上计算机的集成电路量。”

在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下,这台用于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计算机,竟然是只有12条指令、没有乘除法指令的算术型增量计算机,存储量小得只有768个字。而航天科技工作者借助智慧的头脑用小机器完成了大使命。

两个“大干一百天”、三次不圆满的飞行试验

一般的导弹总装测试只需要一个多月,而东风五号从进入总装厂开始,一干就是一百天。

很多当时参与研制的人员都提到,因为大会战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测试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廖道文当时是航天某研究所副所长,他还清晰地记得,“最长3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一直在机房里敲机器(计算机),饭菜都是别人送到实验室的。”

梁思礼也跟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干了50天,结果尿血,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剩下50天由同为东风五号副总设计师的王永志主持,他在回忆文章中也提到“干这个测试,问题是真多”。

这种问题层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导弹总装完成并运送至发射场,研制团队在发射场又干了一百天,最后才算把所有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时任东风五号研制技术总负责人的屠守锷这样说道,“虽然在地面测试时间长一些,但各系统工作协调,测得的参数也在合格范围之内。”

对于即将到来的导弹第一次飞行,屠守锷称其为“旱鸭子下水第一遭”,而这也或多或少地预示着东风五号的试验飞行并不顺利。

中国十天内<em>进行</em>两种新型洲际核<em>导弹</em>发射试验

东风五号导弹进行吊装

1971年9月10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终于点火发射。导弹起飞正常,一二级按时分离,只是二级发动机提前6秒关机,造成导弹没有落在目标区域。

随后设计部门针对试验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十项较大的改进措施。第二年,东风五号迎来第二次飞行试验。这一次大家信心很足,然而在一级发动机点火过程中,由于电爆管短路,导弹自动紧急关机,发射被迫中止。

上一篇中国神府红军勇往直前:网上对抗8个参演单位损失最小

下一篇境外敌对势力开始将"魔爪"伸向大学生,境外通过网络策反大学生窃取情报

中国军情本月排行

中国军情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