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度 博物和科普之间谁去谁留

发布时间:2016-01-04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天下奇谈 手机阅读
《博物学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度 博物和科普之间谁去谁留》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1-04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或许是当时的读者对“博物学”的概念过于陌生,1997年,美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自传在台湾出版时,出版社并未将原著书名“博物学家”(naturalist)直译过来,而是将其改译作“大自然的猎人”,并增加副题——“博物学家威尔森”。200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此书时,又将书名变成了《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台湾版副题中的“博物学”也消失了。

博物学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度 博物和科普之间谁去谁留

博物学再次引发市场关注度 博物和科普之间谁去谁留

  如今,情况大有不同。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显示,2000年以来,以“博物”“博物学”“博物志”等相关词汇命名的中文图书逐年增加,《沙发图书馆·博物志丛书》《博物学文化丛书》《世界博物学经典图谱丛书》等丛书陆续出版。还有更多新书,虽然书名中并未出现“博物”字眼,但在宣传推广中也着重强调了其属于博物学。

  一股“博物”出版热似乎正在形成。

  博物来袭,科普退去?

  虽然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新鲜”的。

  “博物学是指对大自然宏观层面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博物学强调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三合一’,强调鉴赏性、体验性;博物学提倡亲自实践,尊重荒野,要时常感受荒野;博物学强调与自然共生,尊重大自然,把敬畏自然作为一个前提条件。”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一本博物学名著丛书》中,编辑向读者这样介绍博物学。

  有出版业内人士认为,博物类图书其实仍属于科普读物的范畴,但如今无论是出版社还是读者,都在有意无意躲避似乎带有说教意味的“科普”,而青睐于更具亲和力的“博物”。

  “人们更喜欢用‘博物’,而不愿意用‘科普’,首先是因为‘科普’有单向灌输的意思,而‘博物’这个范畴来自古代汉语,也可以整合西方的知识传统,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传统的科普图书写作容易单调乏味,制作粗糙。大多数的博物学图书则文风优美多样,观念新颖,制作精美,被很多读者视为‘治愈系’图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王立刚认为,博物学图书适应了当下读者对科普读物的新需求,可以将其称作“科普2.0”。(新华教育)

【相关阅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普作家刘华杰将应长江日报户外联盟邀请,在黄鹤楼公园做一场题为《博物学:发现身边之美》的讲座。刘教授近年出版了《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等大量植物学科普方面的著作,并大力倡导复兴博物学。他认为博物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刘华杰本人是一个真正的博物学爱好者。他本科学地质,硕士、博士学哲学,却对植物非常感兴趣,花了大量业余时间对植物进行观察,出版了《天涯芳草》等著作。什么是博物学?他曾说过:“博物学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

  刘华杰认为,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博物学传统。从保留下来的文献看,无论是《诗经》、《通志》,还是《幼学琼林》这样的蒙学读物,都有着大量的博物学知识。而近代是西方博物学蓬勃发展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和美国自然历史成为专家们的业余爱好,如观鸟,研究蝴蝶、贝壳、甲虫和野花等,出现了达尔文等一批具开创性的博物学家,而现代生物学等学科正是因此得以繁荣。

  最近十多年,博物学正在世界范围内复兴。在西方,博物学得到科学史、文化史、哲学、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近年出版界也出版了不少博物学书籍,引领读者走向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现在,去林间看草、看花,去湿地山林观鸟,已经成为都市人新的休闲方式。

  讲座由长江日报户外联盟、湖北科技馆、武汉艺术生活美学馆、黄鹤楼公园管理处、武汉市爱悦读公益社等主办。届时刘华杰教授还将与武汉本地博物学爱好者进行交流,刘华杰《燕园草木补》等书的插画作者李聪颖也将到汉,在德芭与彩虹书店作博物绘画方面的交流。


上一篇研究退休人员或将缴医保有何意义 社保断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下一篇老板鞠躬迎接员工态度大转弯 什么样的文化讲座竟有这般魔力?

天下奇谈本月排行

天下奇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