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将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发布时间:2016-04-28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新闻 > 天下奇谈 手机阅读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将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4-28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教育的改革,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冲击,现阶段要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重塑民族精神和道德体系主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据小编了解,这一事件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和议论,那么,事情的具体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事件会走向什么样的发展方向?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报道。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 将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将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日前,山东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来到聊城市开发区实验小学举办“感受皮影魅力,传承戏剧文化”主题活动。志愿者向小学生讲解皮影戏的来历及制作方法,并邀请他们体验表演皮影戏,让小学生了解皮影文化,感受戏剧的魅力。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创立融爱国、处世、修身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重塑民族精神和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但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独立设置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将成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加速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有力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哪里“跑偏了”?我国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顶层规划,教师对“为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尚缺乏清晰的认识。一是教育价值定位不明确。有些学校对“为什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不够深入,仍以应试教育为导向。

  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有些学校对传统文化“教什么”认识不到位,采用行政推进并统一编写或自编的读本,照本宣科,由于缺乏顶层规划,各学段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系统设计,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呈现“随意性”“碎片化”现象。三是教育方式单一。有些学校对“怎么教”缺乏应有的认识,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灌输式进行知识点讲解,强调让学生记忆与背诵,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深入挖掘和阐释,甚至造成了学生逆反心理,出现“厌学”现象;四是受制于师资水平。多数学校安排语文或历史课老师兼任课,由于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教学力不从心,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加之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甚至出现利用传统文化课时间上自己所教课的现象。五是尚未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传统文化教育场域,仍拘泥于学校、课本、课堂,缺乏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社会舆论导向还不够清晰、针对性不强,各级政府对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缺乏专业支持,相关传统读物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家庭在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中严重缺位。传统文化教育“碎片化”呼唤进行课程整合《纲要》要求不同学段“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这无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走进中小学课程,并将教育场域拓展到家庭和社会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中小学现行的八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选题内容平均约占总选题的1/3,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素材的选题接近2/3,其它各学科课程都蕴含着大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深入研究和挖掘学科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如何构建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体系并将其合理地纳入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进行一体化统筹安排?如何提升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胜任传统文化教学?短时期内仍难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伴随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快速兴起,参差不齐的内容铺天盖地,甚至出现不加辨别,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加以宣扬的出版物,传统文化“热”到发烧,走向有失偏颇之路。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留存,是人追求健康完满人生的智慧和精神源泉,并且经典通常是具有原创性的著作。因此,通过研制独立设置的传统文化经典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共同承载传统文化教育任务,可有效解决传统文化教育学科渗透水平不高、缺乏整合的“碎片化”等现象,有利于整体设计,发挥主线串联作用,与相关学科课程内容进行连接和整合。如何独立设置传统文化经典课程独立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应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任务,构建独立设置、各学段有序推进的一体化传统文化课程。独立设置的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应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遵循价值引领与生活体验、人格养成与公民教育、学习原典与古文今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等相互统一的原则,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依次突出“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理性认识”教育。

  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不同学段课程内容体系。小学以阅读和记诵经典中简单的格言警句、蒙学精粹为主,重在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以诵读和实践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侧重行为养成、明理笃行教育。初中可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段落,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和理解能力,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与传统美德认同和践行能力。高中阶段可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篇章进行研读,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其理性辨析和系统把握能力,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独立设置的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可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体内容,按照“系统规划、分段推进、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原则,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在教材体例上可采用“主体” “拓展”形式呈现。“主体”内容可按专题形式选编经典,按年级渐次提升深广度,但不必按原典的顺序编排。“拓展”内容的选择要与“主体”内容相融合,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其内容可涉及中国古代礼仪、书画、音乐戏剧、古今中外经典故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以其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编排。

  可独立设置“地域文化”章节或模块,以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育人价值。为避免学校自行开发可能导致的偏差,可由各地组织地方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共同研发。要处理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世界文化潮流的关系,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贡献与地位,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经典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需要统一学时和纳入各级考试评价中,建议按一定的比分,纳入高考,以增强其导向和激励作用。义务教育学段可作为必修地方课程,高中学段可纳入语文模块课程,亦可作为独立设置课程。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在入心入脑,内化为中小学生的的日常行为遵循,因此,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样化资源,推进日常化教育尤为重要。可考虑如下方式:一是开展主题性系列活动。如以“感恩”“责任”为主体的经典诵读、才艺表演等活动;二是开展社团活动。

  如组建琴棋书画、京剧、泥塑、篆刻、武术、中华鼓舞等社团,定期开展展示活动;三是传统节日活动。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如元旦节、元宵节、端午节、母亲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通过多样化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独立设置的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选择,又需要专家们的研究支持。在研制课程指导纲要、课程标准、教材及课程实施等环节,对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设置与开发原则、各学段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课程实施及保障等,需要来自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的专家、教育行政管理者、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民间专家的参与,需要深入开展调研和研讨,执教教师亦需要委派学有专长的教师担任,并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活动等。经过上述系列研究工作,在《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的一体化建设理念下,不仅会大大提升独立设置的经典课程的领导力和建设水平,而且对各学科课程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构建更加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都会有更加深入系统化研究支持,必将有力地促进该类课程更扎实、更深入地实施。(搜狐)


上一篇全职妈妈在全国占的比例不少 她们找工作反而不好找

下一篇山区支教生活异常艰苦 国税局退休老师依旧没放弃

天下奇谈本月排行

天下奇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