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陶渊明这个人吗?

发布时间:2016-05-14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传奇 > 民间故事 手机阅读
《陶渊明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陶渊明这个人吗?》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5-14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陶渊明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陶渊明这个人吗?】由27军事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诗人最后的岁月,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如《与子俨等疏》中所言:“病愈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治病要靠亲友,可见其困。

  从永初三年(422年)至元嘉四年(427年)间,诗人的生活内容,不外乎是泛览经籍史书,吟诗作文。也曾收授门徒。仍然好酒,但有时到了断炊挨饿的地步,酒更是喝不上了。他的朋友有时送钱周济他,如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曾送他两万钱,他“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当地长官慕其名而怜其处境,偶尔也接济一下他。田园诗人<em>陶渊明</em>

  诗人六十二岁时,檀道济为江州刺史,前往探望陶渊明,并赠以梁肉。诗人这时已经饿了很久,连起床都困难了。檀劝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地,奈何自苦如此?”诗人不想与他争辩世之有道无道,只是看似自贬实含讥讽地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坚持不接受檀道济的东西。

  易代之后的局势,仍然不得安宁。422年五月武帝刘裕病死,少帝刘义符继位,424年五月,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等废少帝刘义符,六月杀之,八月,迎立荆州刺史、宜都王刘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426年,宋文帝杀宰相徐羡之、傅亮和荆州刺史谢晦,把权力收回手中。变乱若此,难怪陶渊明对檀道济“值此文明之世”的话不屑置辩了。

  诗人拒受檀道济馈赠那年,贫病益剧。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诗序说:“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才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之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青黄不接,勉强维持才未断炊,时时为衣食匮乏操心。诗人要让后世知道命运对他多么不公,并表明他的心迹。“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诗中可见,诗人已到靠人接济甚至向人告贷的地步。嗟来之食也可接受,否则只是徒然挨饿,诗人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向人告贷和接受馈赠是他的自尊心无法忍受的,只是迫不得已。末四句表达了他穷不丧志的决心,而他拒受檀道济馈赠的精美食品,也是维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和心志。

上一篇郑成功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郑成功这个人吗?

下一篇周敦颐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周敦颐这个人吗?

民间故事本月排行

民间故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