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主要习俗,佤族节日习俗,佤族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16-06-11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传奇 > 野史秘闻 手机阅读
《佤族主要习俗,佤族节日习俗,佤族风俗习惯》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6-11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佤族主要习俗,佤族节日习俗,佤族风俗习惯】由27军事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
佤族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风俗习惯
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风俗习惯
中文名
佤族
外文名
Wa ethnicity
其他名称
勒佤,阿佤,巴饶克
分类
中国少数民族
居住地区
滇西南,阿佤山区,缅甸佤邦
人口
429709(2010年)
语言
佤语,巴饶克,阿佤
文字
原来无,1957年创拉丁式佤文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少数佛教或基督教
节日
新米节 佤年 拉木鼓 接新水

佤族详解

佤族是古代濮人的一支,有典籍记载先秦、秦汉时期,西南地区有“僬侥”民族,“僬侥”与佤族自称“布饶”语音基本相同。根据史料记载,因分布地区和支系不同,历史上佤族内部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称。直到1963年正式将其定名为“佤族”。

佤族是个跨界民族,境外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国内主要居住于云南省西南部的临沧市、普洱市、保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地。佤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

翁丁佤语称“am diem”或“om diem”,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的地方之意。翁丁位于沧源县西部,是一个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佤族山寨,也是佤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村寨。翁丁佤寨内完整地保留着佤族传统建筑——干栏式草顶叉叉房,使用着最原始的竹木器具,保留着佤族寨门、寨桩、撒拉房、打歌场、祭祀房、木鼓房、人头桩、牛头桩、神林、手碓、脚碓、水碓等传统文化和编织、印染等民间工艺。村寨里的佤族人民仍然沿袭着父系氏族社会头人制,村民以家庭姓氏为单位连片居住。在村子里还可寻觅到佤族古老独特的婚恋习俗,感受到播种节、新米节、护寨节的无穷魅力。是个能将佤族信奉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和南传上座部佛教、赛玛教融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村。

佤族的舞蹈

《甩发舞》
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

竹竿舞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佤族的民歌民乐
佤族的民间歌曲多为羽调式和徵调式,旋律常用La、do、re、或so、do、re、为骨干音,音区偏低,音域较窄。终止式以同音反复特色。节奏以较规整的二拍子为主。结构多为上下句对应式的单乐段或两对上下句构成的复乐段,并在此基础上作小有变化的反复;有的则在曲首加一句甩腔或曲尾加一句衬腔。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或一领众和,其中领部的即兴性较强,和部的则较固定。凡是喜庆和娱乐时就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打击乐伴奏。唱词喜欢用比兴手法而喜欢增铺直叙。
佤族常有的民间乐器有大鼓、大鼓、铜鼓、鋩锣、芦笙、竹琴、德乌、三弦(类似佤族的三弦琴),独弦琴等。
佤族的传统节日

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风俗习惯
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风俗习惯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娥绒克绕
佤语的娥绒克绕,即新水节,娥绒克绕是云南省南部佤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二举行。节前,人们集中起来修理水井,清除井中的枯枝败叶,并用竹篱笆围住,以防野兽和牲畜的破坏。佤族地区并泉一般在山上,人们用竹制引水槽,将水引至村中。修的水塘里,三十之夜人们不睡觉,待鸡叫头遍,便争先恐后到水塘抢新年第一桶水,谁抢到新年的第一桶水,全村人要带着礼物向这家人讨一口喝。以图古利。喝过新水,青年人就地吹起葫芦笙,弹起三弦琴,边歌边舞。主人家要宴请所有客人。新水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初二方告结束。佤族人认为,人间拥有的水全部是天上的龙王所赐,没有水,人类便无法生存,故新水节也是感谢龙王的节日。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卧”节

即春节。节日前几个月,家家户户都要备好肉食、柴禾、节日新装等,要维 修房屋。临近节日,妇女割草准备马料,男子修水沟迎新水。腊月二十九日,村寨中的舞场上要栽一棵松树,装饰打歌场。腊月三十晚,每家都舂糯米粑粑、滤水 酒,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酹酒祝词。大年初一清早,大家都起来放枪鸣炮,宣布新的一年到来了,这时妇女小孩也都起来抬起竹筒接新年吉祥的“新水”。大年 初一是戒忌日,佤语叫“近”。这天全寨人不出寨门,外寨人也不宜入寨进屋,大家只能在家里安闲。大年初二清早照例响起隆隆的枪炮,告示大家今天的拜年日。 佤族拜年通常逐家逐户拜一下,备有家宴的吃上一点,未备家宴的喝上两杯水酒就行了。佤族通常在初二这天开始打歌,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风俗习惯下午四点左右老年人就到舞场开始打歌。当 夜幕降临时年轻人就陆续走入打歌场,老年人也陆续退出舞场。舞场气氛热烈,人们把一年中的激情和快乐尽情释放出来,一直到半夜人们才渐渐散去。过年一般5 —7天,打歌也要打3个晚上。过年期间,中老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唱“宗呷”(唱调),用歌来抒怀,年轻人则聚在舞场上打陀螺、到野外踏青娱乐。信仰佛教的班 洪、班老佤族和傣族一样,过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信仰基督教的永和等地佤族除了过便克节、新米节外,还过圣诞节。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斋”节

又称新米节。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 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 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 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 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 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风俗习惯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 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 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 同享丰收的喜悦。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崩南尼

“崩南尼”是舌烛旧迎新的年节,要选在佤历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当夜四更,全寨的头人、青壮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凑钱买猪、鸡各一只宰杀,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饭、一块粑粑等给寨王拜年,祭神灵和祖先。后互赠粑粑,互相祝贺。天亮时祭神树,并开始打猎、捞鱼虾,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运。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撒谷节

撒谷节是云南省佤族民间农事节日,每年初春择日举行。届时,各家各户带上牛 肉、干菜、盐、辣椒、好米等,前往村外山地种旱谷,男女老幼皆着新衣。待全村寨人在田间聚齐后,由一位被尊称为“达”的长者,唱一支“撒谷调”,祝愿风调 雨顺,谷物丰收,随后宣布撒谷开始。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结成对子,在田间撒谷。男的在前挥舞铎铲挖坑,女的在后面撒谷种,一时间铎铲声四起,充满 紧张热烈气氛。儿童们负责往田间送水,老人们负责野炊,将饭菜分成若干份,每份饭菜用芭蕉叶包好,然后大家席地而坐,共进午餐。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贡象节

贡象节是云南省班老地区佤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泼水节后的第三天。届时,人们要到南滚河上游的巴本巴贺举行贡象仪式。各村寨备有带绿叶的甘蔗两棵,带绿叶的芭蕉一串,大糯米团两个,茶叶一包、红公鸡一只。到时,将礼物供在篾桌上,人们跪倒在篾�狼埃梢蝗肆焱烦4剩T�大象繁衍后代,保佑庄稼丰收。这一天禁止上山狩猎和从事田间劳动,据说是为了让大象愉快度过这天。传说从前佤族袓先向班老迁徙的时候,山洪暴发,南滚河水猛涨,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这时有一大白象游来,驮着人们渡过了南滚河到达班老。人们在这里发展成为班老佤族部落。为了感激大象,这里的佤族每年定期举行贡象活动。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拉木鼓

拉木鼓是云南省佤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佤历十月到十二月期间举行。木豉是佤族特有的祭祀器物,拉木鼓即砍树做新木鼓的仪式。具体日期由魔巴(巫师)占卜决定,所砍之树也要占卜决定。届时,每户人家出一男子,齐集树下,朝树上方鸣枪以驱树鬼,然后将树放倒,在根部放数颗石头,充作供品,次日,由魔巴指挥着将树按所需的长度截断拖回寨中,因木鼓是神器,故必须直行,遇有障碍则开道,遇有河流则搭桥,拖至寨门口,放在通往寨中的路头,由魔巴用老鼠和鸡蛋祭祀,方可运进寨中制成木鼓,安放在专门搭成的“木鼓房”中。上述事宜结束后,由愿捐牛剽杀者主祭,全寨群众围木鼓尽情歌舞。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泼水节

提起泼水节,许多人只会想到傣族的泼水节,而对佤族的泼水节感到很陌 生。实际上,佤族的泼水节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异彩。每逢佤历六月二十一日(阳历四月中旬),人们都要敲响铓锣,打起象脚鼓,兴高彩烈,欢歌曼舞,互相泼水, 庆贺新生。佤族的泼水节每年一度,通常都要欢庆七天七夜。?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播种节

播种节是云南省南部澜沧江畔佤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哪家最先播种的这天便是播种节。播种前,这家人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首先要选好早熟的农作物种子。然后准备好白肚老鼠、肉、鱼、好酒、茶、两碗米、两个鸡蛋、一只活鸡、一头小猪和农具等。播种前一天请好巫师、并通知亲朋乡邻。第二天一早,人们把准备好的东西全部背到选择好的地里。巫师在地边搭一小祭台,把所有祭品摆上,便开始念经,念毕,一些人开始播种,一些人支锅搭灶杀鸡杀猪。按惯例这块地必须在当天播完。播完种后,人们就地聚餐。晚上,主人家还要招待所有参加播种的人。入夜,青年人欢聚跳播种舞。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青苗节

5月20日至21日,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举行佤族青苗节庆典活动,青苗节是四排山乡佤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也是当地佤族群众祈盼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一种方式。

每 到节日时,震天的木鼓声和悦耳的歌声就会响起,身着节日盛装的的佤族群众涌入歌场,踏起歌步跳起舞,舞起长刀见起长发,顷刻间,会场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海 洋。绚丽的服饰伴着舒展的舞姿,木鼓声、哨笛声、歌声,还有那银铃坠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深情的祝福。聪明勇敢的阿佤伙子挥舞着长刀,舞起了劳动者的自 豪,勤劳朴实的佤家少女扬起长发,扭摆着身子踏出了阿佤人民的喜悦。日落时分,箐火燃起,歌声笛声响起,阿佤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前进奋斗的脚步,以载歌 载舞的方式尽情的唱出来,跳出来。子夜,一轮弯月渐渐升起,佤族群众三五成群离篝火而去,但却带不走歌场欢乐的节日气氛。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新米节

新米节是云南省澜沧县一带佤族节日,无具体日期,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选一天举行。当人们发现地里第一穗成熟的谷子,就要到河里捉来一只螃蟹,将蟹肉掏去,用红、黑,白三色的绳子将蟹壳挂在谷穗上,以此催捉地里的其它作物成熟得更快些。当农作物成熟后,这户人家要选定一日收割,这天就足新米节。这天收割的谷子必须当天脱粒一部分,并请巫师念经,从收获地里一直念至主人家。巫师进了主人家的门,表示谷魂已经请回来了。主人便将新收获的谷子舂成米,再做成米饭或粑粑,同时杀鸡宰猪,酿酒请乡邻尝新。晚上,青年人要唱歌跳舞,直至深夜方散。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便克”节
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过节这天,家禽家畜、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不能让其留在野外,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家里人不准外出。除了派女孩到旱谷地里采摘小米穗或者几片叶子、瓜果之类外,全寨人谁也不准上山下地干活,不准出门串亲。因为小米比旱谷成熟得早,就先叫小米魂,生怕不干净的人先拿吃,年收成不好。小米穗、瓜果等拿到家后要杀鸡、蒸糯米饭,舂粑粑,由老人念祝语叫魂。这天早上忌讳客人进屋。
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要点燃火把,竖在屋檐下,整个寨子亮如白昼,接着用干蒿子和香灰撒向室内外,驱逐蚊蝇。青年男女借撒香灰之机互相倾诉爱慕之情,老人们成群结队地巡回喝酒唱调对歌,年轻人集中在舞场上踢竹球,整个寨子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在佤族节日中,便克是第一大节日,人们将它视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示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园的隆重佳节,视为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新的吉祥、平安、快乐的开始。

佤族的传统节日之新火节

佤族认为进入新的一年,不能用旧火,否则会发生火灾,故流传每年接新火的习俗。新火节时间在佤历七八月份,相当于公历四五月份,具体日子由各村寨自由选定,节日时间三至五天不等。传说雷神达赛和虹神牙远兄妹通奸,触怒了天神里,里发洪水冲毁了寨子,淹死了不少人畜。牙董〈传说低族母系民族第三位女首领〉把这事报告了莫伟〈创造万物的 神〉,莫伟很生气,指示牙董抄了达赛的家,把达赛撵到天上去了,牙远很羞愧,钻到地下躲起来。达赛和牙远遗有一子名叫岩秋。岩秋很顽皮,有一次敲石子玩, 引起了火灾。大火烧毁了佤族所有的寨子,烧毁了整个世界。人们恨透了岩秋,发誓永远不再使用雷神的火〈传说人类最早使用的火是雷神给的〉,莫伟教给了人类钻木取火的新方法。从此佤族每年都要举行"送旧火,造新火"的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传统的新火节。

佤族新火节主要有四项内容。

首 先是"送旧火"。全寨各家各户在统一的时间内随着铿锣和牛角号声将自家火塘用水泼熄,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一户人家〈过去常以窝朗、头人、魔巴家为代表〉将泼 熄了的火柴头,木炭用笋叶包好,由德高望重的老人送出寨外埋掉。杀鸡念咒,表示和雷神达赛的火断绝关系,送雷神的旧火上路回家。然后是"取新火",在寨中 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按莫伟教给的"钻木取火"的办法造出新火,各家各户引新火重新点燃火塘,接新火回家。接下来是检查落实全寨防火措施。四五月份为佤山干 季,风高物燥,火灾极易发生。"新火节"期间村寨里要全体出动挖防火水沟,修理防火水塘,往草房顶上泼水,装置水竹筒等,消除可能发生火灾的隐患。最后是 欢歌载舞以感谢莫伟神给人们带来了新火,带来了吉祥和幸福。

佤族的风俗习惯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佤族的传统节日,佤族的风俗习惯

佤族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上一篇黎族主要习俗,黎族节日习俗,黎族风俗习惯

下一篇畲族主要习俗,畲族节日习俗,畲族风俗习惯

野史秘闻本月排行

野史秘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