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创新举措,中国和美国军事对比

发布时间:2017-03-01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大全 > 时政人物 手机阅读
《美国军事创新举措,中国和美国军事对比》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7-03-01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美国军事创新举措,中国和美国军事对比】由27军事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

  近年来美国军事理论创新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战略、作战和军队建设等各个领域,已形成了严密的体系;特点极其鲜明,既包括勇于超越自我、紧密结合科技、着眼体系博弈,也得益于宽松、自由的氛围及制度化的军官任职交流。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军事理论创新可以用“井喷”来形容,其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全,内容之丰富,都是史无前例的。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和新观点引领了新军事变革,指导了新的战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军不仅根据每场战争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地设计战争,而且将战争实践作为军事理论创新的延伸,将战场作为军事理论创新的“实验场”。研究美国军事理论创新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把握国际前沿军事理论发展动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仔细梳理近20年来美国的新军事理论,不难发现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这些理论已形成了有内在联系的严密体系。

  (一)战争与战略理论着眼于应对危机,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

  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作战对象不确定,作战地点不确定,作战方式不确定。先后推出的四个军事战略,即“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营造—反应—准备”战略和“先发制人”战略,其目标都是致力于在全球运用军事力量,维护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战略利益。在此背景下,战争与战略理论创新的着眼点是解读新的战争形态,应对危机,快速反应。

  在对战争的认识上,1993年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21世纪引起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全球未来战争的导火索。2004年,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哈梅斯提出“暴乱战”理论,认为近现代战争可划分为四代,第一、二、三代战争的代表分别是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四代战争是暴乱战,战争主体主要是非国家团体,作战样式主要是恐怖与反恐怖、破坏与反破坏、颠覆与反颠覆和游击战。美军于2006年9月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将军事行动划分为“大规模作战行动和战役”、“危机反应与有限应急行动”及“军事接触、安全合作和威慑行动”三大类。

  在战略选择上,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新干涉主义”理论,主张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9.11”事件后在美国学术界甚嚣尘上的“新帝国论”,认为冷战的结束不仅使美国成为唯一的全球性强国,而且强大的程度是史无前例的,当今世界只有美国才有充当“世界警察”的资质。此后,布什总统提出了“力量平衡论”和“先发制人”战略。“力量平衡论”强调与大国和地区性力量中心建立起合作关系,平息和避免大国间的冲突,巩固和扩大美国的主导地位。“先发制人”战略则强调对国际恐怖组织、拥有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的“敌对国家”实行先发制人和打击。

  在应对危机上,20世纪90年代初国防部提出了“紧急威慑”理论,主张把军事力量的作用区分为平时威慑、紧急威慑和作战行动三大部分。平时依靠平时威慑保障国家安全,平时威慑失灵后转入紧急威慑,紧急威慑失败后则转入作战行动。达成威慑的关键是平时通过外交和军事努力,防止潜在威胁变为现实威胁。当冲突迫在眉睫时,通过向前沿部署兵力与对手达成短期和动态的平衡,防止局势失控。1992年,参联会提出了“兵力投送”理论。其基本考虑是,美军不可能准确预测危机的发生而事先部署,对付危机的关键是在危机出现时迅速将驻本土或前沿的部队送往战区,形成强大战斗力。该理论要求陆军的编制和装备适合快速投送的需要,空军和海军提高战略空运和战略海运能力。2001年9月国防部发表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首次提出了“前沿威慑”概念,要求美军不仅能实施较小规模的应急作战,而且能在本土兵力的支援下,在关键地区威慑制止潜在对手的军事行动。一旦威慑失败,前沿存在部队能迅速从威慑态势转为作战态势,并战而胜之。20世纪90年代,海军提出了“由海向陆”理论,要求美国海军由过去以海上作战为重点向以对陆作战为重点转变,提出海军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建成一支具备全球快速部署能力、可对濒海和内陆地区实施有效打击、可持续执行多种任务的力量。1996年,海军陆战队提出了“由海向陆作战机动”概念,认为在美国前沿存在军事力量收缩的情况下,海军陆战队必须具备战略投送和从海上向濒海陆地及内陆地区发起攻击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空军提出了“全球快速机动”和“全球攻击”概念。“全球快速机动”指美国空军能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全球任何角落;“全球攻击”指美国空军可在任何时间对全球范围内的任何目标实施快速远程攻击。

  (二)作战理论着眼于提高自身效能,瓦解敌作战体系

  面对冷战后众多的潜在作战对手和多样化的作战方式,美军不得不准备同时应付两场以上的战争,要求部队具有连续作战、从一种作战环境迅速转向另一种作战环境的能力。作战理论创新的着眼点放在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以最快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战争目标上。

  作战理论的基本着眼点有两个,一个是提高自身效能,另一个是瓦解敌作战体系、提高自身效能的指导思想是联合作战理论,即通过对各种力量的优化组合,形成对敌作战的综合优势,创造出大于个体之利的整体作战效能。美军强调的“联合”是“大联合”,既包括不同军种的联合,也包括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不同国家的军队,军队和政府部门、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等组织的合作。1997年4月海军作战部长约翰逊海军上将提出了“网络中心战”概念,随后很快得到国防部的支持。“网络中心战”是联合作战的高级形式和美国实施未来战争的主要方式。该理论主张将军队的所有通信系统、探测系统和武器系统组成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各级作战人员利用该网络体系感知战场态势,交流作战信息,指挥与实施作战行动。

  2000年下半年,陆军提出了“行动中心战”概念。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作战行动根据作战计划进行的“计划中心战”而言的,前提条件是作战系统网络化和战场透明,即对己方的位置、友邻的位置和敌军的位置一清二楚。对敌作出的反应是根据当时的战场需要,而不是预先的“计划”。20世纪90年代,海军提出了“火力圈”概念,设想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海军部队的各种对陆攻击武器和作战平台连接起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这种无缝连接的火力网可恨据海军部队指挥官的指示,自动分配火力,遂行预先计划或临时召唤的火力支援任务,以适应“近岸作战”和“网络中心战”的需要。2000年,海军陆战队提出了“舰对目标机动”概念,要求登陆部队在不建立登陆场的情况下,直接从“超视距的海上”攻击敌纵深目标。它强调不预先确定两栖作战目标区,不实施长时间的准备,而是根据最新情况随机调整作战计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空军提出了“航空航天力量一体化作战”概念,设想把航空和航天力量统一起来,组成航空航天部队,在航空和航天两个飞行领域采取统一军事行动。

  着眼于提高自身效能的理论和概念还有:为实施有利条件下的作战而谋求有利空间态势的“营造作战空间”概念;旨在确保己方自由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干扰或阻止敌方使用该系统的“导航战”概念;在各种军事行动适当时间和地点向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适当数量人员、装备和补给的“聚焦后勤”概念;运用多种主动与被动防护手段,确保人员和资产安全的“全维防护”概念等。

  瓦解敌作战体系的指导思想是由德普图拉空军中将在海湾战争后提出、很快被国防部接受的“基于效果作战”理论。该理论是针对工业时代的消耗战和歼灭战而提出的,强调打击敌战争体系的关节点和脆弱点,使其失能而不是将其歼灭。其中心思想包括:一是主张把敌人看作一个“系统”或一个“系统集成”,对系统只需要控制和瘫痪,而不需要消耗和摧毁。二是主张打破战略、战役和战术级军事行动的区分,尽可能直接谋取战略效果。三是摒弃传统的兵力集结、部署、逐次突破推进、最后举行决战的“顺序作战”,采用探明敌情、部队进入、实施打击、夺取或摧毁关键目标、决战及作战保障同时展开的“平行作战”。四是主张从过去的“集中兵力”、“集中火力”发展为“集中效果”,优先打击影响战争进程与结局的“时间敏感目标”。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军就提出了以“空地一体战”为主的“机动战”理论。机动战是相对于消耗战而言的,其目标是瓦解敌军,而不是从肉体上消灭敌军。它反对一成不变的、线式的、循规蹈矩的作战观念,主张非线式作战,通过出奇制胜、快速机动来造成敌人的迷惑和被动反应,使之疲于奔命,无所适从。

  博伊德空军上校(退役)提出的“战略瘫痪”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突破”上:一是突破歼灭战和消耗战的思维框架,追求以较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敌人丧失作战能力;二是突破工业时代的作战模式,将敌方看作一个系统,追求打重心、打关节、瘫痪对方;三是突破单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的目标模式,追求同时瘫痪敌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更加注重精神打击,谋求以最小的军事代价获取最大的政治效益。

  沃登空军上校(退役)提出的“五环目标论”主张把敌人的作战系统分成五个功能环:①领导指挥环,如同人的大脑,即国家、军队的指挥中枢;②有机必须环,如同人的五脏六腑,即能源、电力等设施;③)基础结构环,如同人的骨骼、肌肉、血管,即交通设施等;④单个群体环,如同人的细胞组织,即民心、民族意志;⑤保护机制环,如同人血液里的白细胞,即野战部队。最能影响敌整个系统运行的轴心和功能环就是“重心”。军事指挥官的任务是在充分了解敌系统的基础上,找准系统的“重心”,通过控制和瘫痪“重心”改变整个系统。

  1996年由厄尔曼等人提出、很快被国防部采纳的“快速决定性作战”概念,强调综合运用信息、火力和机动优势,协调使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在敌人无反击能力的方向和维度上对其发动非对称攻击,以一连串快速、猛烈、残酷无情的多维突击打击敌人,使其最终丧失抵抗意志。

  博伊德提出的“观察、判断、决定和行动循环”理论,把战争双方的活动看作是“观察、判断、决定和行动”周期的不断循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是缩短己方的周期T-50战斗机,即快速决策,快速行动,使之始终处于敌人的周期之内,即永远比敌人快一步,从而剥夺敌人的反应能力。

  由沃登提出、德普图拉系统阐述的“并行作战”理论是针对传统的“顺序作战”理论提出的,指使用空中、地面、海上、空间、电磁等多维力量,同时开展战略、战役和战术攻击,在短时间内一举摧毁敌人。

  着眼于瓦解敌作战体系的理论和概念还有:着眼于保护己方信息和信息系统,干扰、破坏敌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信息作战理论”;运用或针对空间军事力量实施攻防作战的“空间战理论”;强调在不与对手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以远程间接火力武器打击敌人的“非接触作战”理论;能在危机或冲突初期迅速采取行动、以防止冲突或危机升级为大规模战争的“全方位高级作战”概念;要求美军在不同军兵种部队之间实时传递目标信息、对稍纵即逝的运动目标持续不断地予以打击和摧毁的“联合持续打击环境”概念;发现、跟踪、定位、精确打击并及时评估打击效果的“精确打击”概念;在确保己方行动自由的同时剥夺敌方行动自由、迫其陷入被动挨打境地的“制敌机动”概念;全方位打击敌军、迅速取得决定性战果的“决定性行动”概念等。

  (三)军队建设理论着眼于把美军打造成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军队

  美国在军队建设上面临的挑战是,部队既要具备打击恐怖主义势力的能力,还要准备与传统军事大国作战;既要又快又好地完成作战任务,还要胜任维和、维稳、人道主义援助等其他任务。因此,军队建设理论创新的着眼点是把美军打造成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军队。

  在建军目标上,国防部于2001年提出“全能军队”概念,要求各军种和各军事力量组成部分具有全面军事能力,既能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环境,慑止侵略和恐吓,实施小规模应急作战行动,打赢大规模战区战争,又能对付非对称威胁。2000年,美军提出“全谱优势”概念,即在所有军事行动中都能单独或与多国部队和跨机构组织一起,协同击败任何对手。1999年,国防部提出“无缝隙总体力量”概念。其要点是: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混合编组,实现一体化;常规部队、核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各种作战能力实现最佳融合,组成一支高度一体化、在战役战术上密切协同的军事力量;各一体化部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迅速完成不同作战类型的转换。

  在建军原则上,国防部于2001年提出了“基于能力”型国防理论。该理论是针对“9.1l”事件前的“基于威胁”型防务规划模式提出来的,认为面对恐怖主义袭击和未来不确定的多种威胁,很难预测敌人是谁,更不知道敌人将从哪里发动进攻。但可以预测敌人可能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威胁与攻击,可能掌握何种能力和多大能力。因此,国防建设要基于能力,只要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不管敌人是谁,威胁来自何方,都能有效对付。1993年陆军新版《作战纲要》提出了“多能”原则,即“军队具有适应多种任务需要的能力”。具体表现就是在军事行动的一切领域和战略、战役及战术各个层次都能执行任务,并能迅速从执行一项任务转向另一项任务,从一个地区调往另一个地区,从一种作战类型转向另一种作战类型,还能从战争行动转向非战争军事行动。1993年陆军参谋长沙利文上将提出了“信息主导”概念,要求改变工业时代围绕“火力和机动力”筹划军队建设的观念,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国防部还提出了“风险管理”概念,要求对影响军事行动诸因素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估和管制,以实现风险代价与任务收益之间的平衡。

  在指挥体制建设上,90年代提出的“扁平网状”理论认为传统的指挥体制信息流程长、抗毁性能差,主张建立与信息时代相称的“扁平网状”结构。这种结构纵短横宽,指挥层次少,网络节点多,保密性、安全性强;节点与节点、战斗单元与战斗单元之间联系紧密,指挥协同方便;各种系统高度集成,信息交换迅速,指挥效率高,更加适合信息化战场实时性、系统性的作战要求。

  在部队编组上,2001年国防部提出的“常设联合特遣部队”概念,主张在根据需要临时抽调各军种部队力量实施联合作战的基础上,组建相对稳定的常设联合特遣部队,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模块化编组”是从工业设计中引伸出来的概念,指陆、海、空军作战部队、后勤或其他机构根据不同需要按功能进行合理搭配,每个模块都具备特定的功能,可与其他模块方便地组合为多功能系统。90年代,欧文斯海军上将和麦格雷戈中校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打破军兵种界线改革部队结构”理论,主张打破目前按照物理空间领域划分军种的体制结构,按照职能建立传感器军、机动军、精确打击军和智能后勤军等。

 

  在新型部队建设上,陆军于90年代提出了“目标部队”概念,基本设想是采用中型通用底盘车辆、结合最新技术成果组建以旅级战斗队为基础的部队,把陆军打造成一支“反应更迅速、部署更便捷、行动更灵活、跑力更全面的部队”。海军提出了“远征打击部队”概念,主张按照“全球作战”的战略要求,对部队重新进行编组。海军主战力量将由12个航母打击群、12个远征打击群、9个水面作战群和4艘经过改装的“俄亥俄”级核潜艇组成。2001年海军和陆战队联合推出的“自主作战能力”概念,要求利用正在逐步成熟的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增强海军和陆战队的无人机和无人驾驶车辆在复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空军提出了“航空航天远征部队”概念,要求建立航空航天远征部队。该部队能在20~70小时内完成一切准备并遂行战斗任务;能近实时地掌握战区空中和地面的各种情报信息,拥有全面信息优势;可准确确定目标位置,有强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可得到战略、战术空运部队的保障,有持续作战能力。空军提出的“全球打击特遣部队”概念,要求在“航空航天远征部队”结构内,采用临时任务编组的方式,成立一支能快速部署并实施空中精确打击的特遣部队。

上一篇美国会输在中国,美国与中国会战争吗

下一篇美国军事到底哪强, 美国军事基地在哪

时政人物本月排行

时政人物精选

时政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