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溪历史人物简介,王竹溪生平轶事

发布时间:2016-01-06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大全 > 时政人物 手机阅读
《王竹溪历史人物简介,王竹溪生平轶事》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1-06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王竹溪(1911年6月7日-1983年1月30日),从事理论物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和数学物理等方面深有研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理学评议组成员。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合著《特殊函数概论》。

  王竹溪
个人经历
  求学之路
  王竹溪一生勤于学而精于研,博闻强记。9岁读“四书”,10岁读《左传》、《唐诗三百首》和《古唐诗合解》,11岁进麻豪口小学。同年秋天入武昌荆南中学初中巳班,1927年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学理预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春插入上海麦伦中学高二。
  1929年夏高中毕业,先后投考了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在两校都录取的情况下,因慕梁启超之名,决定进清华大学学习物理学。王竹溪在班上最受叶企孙和周培源的器重。周培源对他的评语是:“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并具有数学计算的特殊才能。”
  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夏天,王竹溪随清华大学从昆明迁回北平。1949年1月,王竹溪被任命为物理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
  王竹溪对我国物理学发展的贡献,绝大部分都是在北京大学的31年中做出的。
  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王竹溪当选为数理化学部(后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
  开始研究
  王竹溪1933年进清华研究院,跟周培源研究湍流理论,次年发表第一篇论文《旋转体后之湍流尾流》。1935年,王竹溪公费留英。刚好P.A.M.狄拉克(Dirac)1935年春来中国访问,把王竹溪推荐给他自己的老师R.H.福勒(Fowler)。王竹溪1935年8月到剑桥大学师从福勒研究统计物理,在此期间与狄拉克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1938年夏,王竹溪以论文《吸附理论及超晶格理论的一个推广》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27岁。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是工作艰难、生活困苦的时期,也恰恰是王竹溪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的时期。他的关于热力学、统计物理以及生物物理方面一系列重要论文,在这时期相继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剑桥哲学学会会刊》、美国《物理评论》、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和《中国物理学报》等刊物,而他最得意的学生,当首推在这一时期跟他做硕士论文的杨振宁。
  遭受挫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60岁的王竹溪被迫到江西鄱阳湖滨的鲤鱼洲做放牛翁。1971年夏天,中美关系改善,杨振宁第一次回大陆探亲访友,要求拜见他在西南联合大学做研究生时的导师王竹溪,王竹溪才从鲤鱼洲回到北京。但是在鲤鱼洲的那段艰难生活,种下了后来使他过早去世的病根。
  重铸辉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竹溪精神焕发,除了原来担任的各项工作外,又担负了更多更重的社会职务。1978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1979年出任《中国科学》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物理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兼物理学综论编写组主编。同时,他还为科学出版社主编“现代物理学丛书”和“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为原子能出版社主审《物理学词典》。此外,王竹溪于1978年秋率中国大学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1981年夏率中国代表团赴美出席国际精密测量与基本常数会议第二届大会。1981年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王竹溪出任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去世
  1981年王竹溪被发现患肝炎病已到肝硬化的后期。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与世长辞,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来北京吊唁,国内外100多个单位和个人发来唁电或唁函。杨振宁致王竹溪眷属的唁电说:“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是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敬佩的。他造就了许多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李政道的唁电说:“我极其悲痛地获悉王竹溪教授逝世。……世界上失去了一位大科学家,中国失去了一位良师。”
  党内职务
  王竹溪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他是九三学社成员,1979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竹溪热力学
  《热力学》是王竹溪的精心之作。《热力学》的取材和写法与其他热力学书很不同,有四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热力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严谨的、完整的阐述第二,深入讲解物理,并使理论的数学表述紧密联系物理内容。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往往介绍几种不同的讲述方法,这一点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中特别突出。第三,介绍了些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如多地系的热力学平衡与稳定性等。第四,书中精选了相当数量的有助于理解热力学的精髓的习题,适合深入教学的需要。
  
人物评价
  王竹溪一生兴趣广泛,不仅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有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的根底。从30年代起他就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于1943年发明了汉字新部首检字法,并于1979年进一步提出汉字检索新方案,成为研究汉字检索机器化之先锋。
  拼音文字都是按照字母的先后顺序检索,由于文字是由字母拼成的,没有重码,实现检索和排版的机器化都十分方便。汉字的检索原则各种各样,例如《康熙字典》的部首原则,王云五的四角原则,以及按照拼音字母先后顺序的原则,等等。无论是部首法,还是四角号码法,或者汉语拼音法,都存在重码问题,使得汉字检索既麻烦还容易出错。标准电报码虽然没有重码,可是完全要靠记忆,没有简单的原则可循,不容易掌握和普及。80年代以来,在电子计算机的汉字化研究中,汉字检索的重码问题,就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王竹溪40多年前提出的新部首检字法,正是为了找到一种既适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书写习惯,又尽量减少重码的汉字检索方法。在这个意义上,王竹溪作为近代汉字检索机器化研究领域的开创者,是当之无愧的。
  王竹溪新部首检字法的部首本身就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单元,与《康熙字典》部首的意义不同,所以王竹溪把它称之为新部首。新部首只有56个,比《康熙字典》的214个少得多,并且编成了8句口诀,每句7个字,很容易记住。如果进一步减少到像英文字母的26个,或者少到四笔检字法的4种,则重码就太多。而在他的方案中,51100多个汉字,常用字中重码的只有34对,如人与入,士与土,日与曰等。运用王竹溪的新部首来分解方块汉字,采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原则,完全按照汉字的形体来确定顺序,简单易学,容易掌握。所以,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各种汉字检索方案中,王竹溪的新部首检字法仍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方案而被采纳,表现出其持久的生命力。
  王竹溪不仅才思敏锐,而且勇于实行。他在提出新部首检字法的基础上,又花费40多年心血,以其博学多才、治学严谨的长处,孜孜不倦、无间寒暑,在前人编纂的《康熙字典》等辞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在定音、释义上逐字推敲,编纂了《新部首大字典》,收字逾5.1万,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之一,其篇幅达250万字之巨。由于收入的许多字没有现成的铅字,如果刻铸字模,需耗资上百万元,投资过于高昂,以至于王竹溪在生前一直未能找到愿担此任的出版社。直到他去世5年之后,才由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和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采恭楷缮写胶板印制方式出版。王竹溪以一人之力独立完成此巨著,表现出他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这种精神堪为后辈楷模。

 

上一篇张澜历史人物简介,张澜生平轶事

下一篇裴文中历史人物简介,裴文中生平轶事

时政人物本月排行

时政人物精选

时政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