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历史人物简介,张伯苓生平轶事

发布时间:2016-01-07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大全 > 时政人物 手机阅读
《张伯苓历史人物简介,张伯苓生平轶事》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1-07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张伯苓(1876.4.5-1951.2.2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同时他也是奥运会在东方最早的倡导者,有“中国奥运第一人”之称。张伯苓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他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六大贡献,堪称六个第一。张伯苓创立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等,形成南开教育体系,人称“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1949年,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邀请,留守大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于1951年病逝天津。
张伯苓
 

人物生平
  1876年4月5日(清光绪二年三月十一),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
  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
  1895年,2月,北洋水师覆没,满怀激愤返师归。9月,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因无船,在家闲居一年。是年冬,娶宜兴埠安氏女,因该女久患痨疾,婚后五日去世。
  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承甲午败绩,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派大员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中国的黄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黄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从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1903年,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1904年5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1919年秋正式开学。他先后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人才。张伯苓提倡教育救国,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也曾保护过进步师生。
  1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
  张伯苓自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教室,当年秋季落成。
  1919年9月5、6日,举行大学新生人学考试,25日正式上课。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时北京、上海开创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文、法、史、地、国学等文、法科,教师抱的是线装书去上课,而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博士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这在当时也是十分难得的。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
  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
  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张伯苓分别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1938年7月,张伯苓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45年,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
  1946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6月,被迫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深居简出。苦闷之中的张伯苓并没有被学生忘记,周恩来给自己的老师捎来一封短信表达挽留之意。
  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解放,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伯苓致电周恩来表示祝贺,称赞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张伯苓回到天津后,天津市长黄敬曾给予关照,但在南开校庆典礼时被婉拒参加。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张伯苓故居
  张伯苓故居坐落在和平区大理道78号,是南开中学、大学等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住宅,原天津英租界的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39号,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
  张伯苓故居始建于1920年代中叶,是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式别墅,机砖墙身,多坡式瓦顶,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室内装潢均为菲律宾原产的木制地板、门窗和楼梯,并配有巴洛克式壁炉,装修讲究。房屋前后有宽敞的庭院,种有名贵的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张伯苓夫妇于1950年9月15日带着周总理的一片关怀从北京回到天津,便租住于此。
 
张伯苓儿子
  淞沪会战前夕,空军飞行员张锡祜奉命出发前,为父亲留下一封家书。薄薄两页笺纸,记录下一名25岁青年视死如归的爱国热忱。张锡祜,天津人,是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之四子,也是他最钟爱的孩子。
  得知儿子上战场时,张伯苓就曾在对南开中学学生讲话中表露心绪:“前几天我接到四儿子的来信……我不因为儿子赴前线作战,凶多吉少而悲伤,我反而觉得非常高兴。这正是中国空军历史上光荣的第一页,但愿他们能把这一页写好!”
  8月,张伯苓收到蒋介石发来的电报:四子锡祜所在空军在江西吉安奉命赴前线,中途失事,机毁人亡。张锡祜牺牲时,张伯苓已迁往重庆。天津南开系列学校被炸后,部分学生和老师转移到重庆南开。得知噩耗后,张伯苓怔了许久后,对身边人说:“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张锡祜家书
  父亲大人:
  自别慈颜,男等于上月九日返赣,近日男身体精神一切均佳,请大人勿念!时局以近日所见大战当在不远!天津情形前接大哥来信称尚为平静,母亲已迁至英租界!昨见报载南开大中两部已均为日人分别轰炸焚毁!惨哉!大人数十年来心血之所积,一旦为人作无意识之消灭!然此亦可证明大人教育之成绩!因大人平日即不亲日又不附日,而所造成之校友又均为国家之良材!此遭恨敌人之最大原因!而有如此之毁灭!然此又可为大人教育成功之庆也!尤有可喜者,母校虽惨遭不幸,而其独生子——南渝中学,早于去岁成立,而今年又有新建筑成立!望大人万不可过份伤感,而以余力以培养此最可宝贵之独生子,使我南开精神永远光大于我大中华民国之人间!
  男等现已奉命出发,地点因系秘密性质,函札之中不敢奉禀!一俟有妥善之通讯处,当再禀知!儿昨整理行装,发现二物足以告禀于大人者,其一即去年十月间大人于四川致儿之手谕,其中有引孝经句:“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此次出发非比往常内战!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其二即为去年十月间绥东抗日时空军出动前委座之训词,今随禀奉上,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若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
  家中情形不知近日如何?母亲大人不知是否南下?儿意最好请母亲入川与二哥同住,因沿海各省一旦开战将无一片静土!母亲一生历尽磨难,而当晚年又遭此变乱,其不使老人太过痛苦耶!不知大人意下以为如何?大人在京如零星事物,可找乐民代办,彼前曾来信托儿转禀,日来准备颇为忙碌,时间仓促余容再禀,专此敬请
  金安 男锡祜谨禀 二日晨
 
人物评价
  周恩来:张校长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光明网《南开创办人张伯苓诞辰》: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张伯苓历尽艰辛,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并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兴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周恩来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张伯苓的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他却实实在在保护过进步师生。
  人民网《南开之父张伯苓》:张伯苓作为在他生活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其晚年,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张伯苓毕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从一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张怕苓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穆旦历史人物简介,穆旦生平轶事

下一篇邹韬奋历史人物简介,邹韬奋生平轶事

时政人物本月排行

时政人物精选

时政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