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国家主席之习近平故居照片,国家主席习近平家乡经济状况

发布时间:2016-09-02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大全 > 时政人物 手机阅读
《中国历代国家主席之习近平故居照片,国家主席习近平家乡经济状况》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9-02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公布一下关于中国历代国家主席之习近平故居在哪里,国家主席习近平家乡经济状况,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1)中国历代国家主席之习近平故居照片:

陕西富平

 

 

 

  

 

 

 

 

 

 

 

  (2)国家主席习近平家乡经济状况:

  民国时期,富平县手工业多为分散于城乡的私营油坊、醋坊、铁匠铺、木匠铺及砖瓦窑、石灰窑等。仅有一家私营硫化碱厂,且设备简陋,资金、原料、产品、产量极少。

  建国初,全县手工行业有25种,758户,从业人员2007人。这些行业仅能生产简陋的小农具、粗糙的生活日用品和小食品等。能称为“工厂”的仅有私营制碱厂一家。1952年,县上对不同行业分别采取扶持发展、维持现状和淘汰转产的办法,使全县手工行业发展为32种、708户,从业人员2149人。手工业总产值321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6.4%。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期间,对私营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1957年,全县成立手工业合作社28个,合作小组17个,公私合营企业5个;筹建国营企业6个。这时的生产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产品也以小农具、生活日用品为主。但由于生产得到发展,工业总产值达139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7.5%,比1952年增长4倍多。

  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全县手工业社(组)内掀起并社(组)转厂高潮。庄里镇、城关镇的手工业社均转为地方国营工业,公私合营企业改为地方国营工业,共计37个社(组)、812人转并为8个国营工厂。并先后建成砖瓦厂、面粉厂、油厂、乳品厂、农机厂、印刷厂、制碱厂、及美原、刘集、流曲机具厂等国营企业。据统计,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8个,集体企业7个;职工人数增加到1628人;产品由1957年的438种增加到872种。工业总产值仅实现1034万元,比1957年下降256万元。因土法上马,原料缺乏,设备简陋,技术不过关,亏损较大。致县水泥厂、炼铁厂、造纸厂、纺织厂等企业相继下马,给全县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1962年,党中央颁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富平县工业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导下进行了整顿,合并了一些企业。原手工业部分划行归队改为集体工业。同时又相继新建和恢复了一批县办集体工业,主要有城关木器厂、火星农具厂(今煤矿机械厂)、南关电器社(今童车厂)、服装鞋帽厂、针织厂、纺织厂、棉绒厂等,工业生产得以稳定。至1965年,全县国营企业12个,集体企业增至20个,工业总产值实现156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8年增长51.4%,比1949年增长5.2倍,平均年递增率为12.1%。

  1966~1978年间,富平县先后建成一批省、地、县属较大型工业企业:陕西省压延设备厂、陕西省手扶拖拉机厂、陕西省钢球厂、陕西省新生水泵厂、陕西省焦化厂、庄里陶瓷厂(后划属铜川市)、县造纸厂、县制药厂、县农机修造二厂、县水泥厂、县水利修造厂、县钢锨厂、县立新煤矿等。原有的手工操作生产方式,逐渐为机械、电器所替代。工业产品门类增多,产品主要有压延设备器件、手扶拖拉机、农用水泵、脱粒机、农用拖车、机制纸、原煤、水泥等。至1978年,富平县全民企业38个,集体企业102个;工业总产值实现1083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9.9%。其中机械工业总产值6522.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使工业生产逐步走上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后,又相继建成具有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县乳品厂、长富电子器件厂等工业企业;乡、镇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198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了关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方针,促进全县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至1989年,共有全民工业企业36个,集体工业企业38个,乡镇工业企业2975个(包括村办工业企业、城乡联营工业企业、个体工业企业)。乡镇以上工业总产值增至10672.6万元,工业品出口创外汇169万美元,较1988年增长160%。 富平县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据明、清《富平县志》记载,远在秦代就有秦始皇赐大将王翦美田千顷,沃壤大川为方百里之说。又有“由汉而来,漆沮(石川河)、温水(温泉河),业有引者”的记述。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温泉、石川、赵氏河已开大小灌溉渠道35条,可灌田347.4顷。种植的作物已有44种,其中谷类8种、豆类8种、瓜菜类25种,还有棉花、大麻、芝麻等。民国23年(1934)以后,富平县农村开展推广小麦、棉花新品种和新的农业栽培技术,灌溉面积也有扩大。但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加之兵荒马乱,灾害连年,富平县农业累遭破坏,发展极其缓慢。建国之前的粮食亩产不过百斤左右,皮棉亩产20多斤,油菜亩产30多斤。

  1949年5月富平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更和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变,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49~1956年,经过土地改革和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几千年的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推广新式畜力耕作农具和解放式水车,推广普及碧玛一号小麦良种和新的农业技术,改变了生产和技术条件。1956年农业生产获得第一个大丰收,全县粮食总产32729.5万斤,平均亩产226.4斤,比1949年总产翻了一番,亩产增长60%。棉花、油菜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0斤和58.5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76%和91.8%。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刮起共产风,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挫折。1961年粮食总产下降到14387.5万斤,棉花平均亩产27.5斤,油菜平均亩产只有8.3斤,均低于1949年的水平。1962年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落实了生产队核算体制。加之50年代末兴修的水利工程逐年见效,1965年农业生产又出现第二个大丰收。粮食总产达到35475.8万斤,亩产252.7斤。棉花总产1326.4万斤,亩产67斤,创造了建国以来最高记录。“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遭受破坏,粮食总产徘徊在3亿斤以下,棉花产量也停滞不前。在党的领导下,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加物质投入,1975年粮食总产达到43718.7万斤,平均亩产327.8斤,第一次突破了总产4亿斤和亩产300斤大关。1982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作物布局,农业生产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1982年~1985年,连续获得农业大丰收。到198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已达32829万元(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约3.5倍。农民每人平均收入达352.93元。

  建国40年来,全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变,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3.06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52.5平方公里。到1985年已建成基本农田96万亩,其中“四田”面积18.29万亩,水平埝地11.64万亩,沟坝地0.43万亩,造田及引洪漫地0.26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地8.4万亩,种草2.7万亩,封山育林0.29万亩。经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中70%得到控制。富平县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水利建设累投资为7500万元,投劳1355万工日。建国初全县灌溉面积仅有6.1万亩,到1987年底,设施面积就已达54.76万亩,超出建国前8倍。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45.5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4.79万亩。

  富平县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重视因地制宜,科学管理,使作物种植布局逐步合理。从1970年以后,县政府为了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按照地理方位和自然特点.把全县大体分为流曲川、王寮原、青岗岭、吕村原、石川河灌区、东方红灌区等8个农业区。1982年10月到1984年10月,富平县又进行了有领导有组织的农业区划工作。根据种植业资源状况,将全县分为三大种植区。

  北部山地玉米、小麦、杂粮一熟区:本区位于县境北部山区地带,系乔山余脉,海拔600~1439米,峰岭重叠,峪道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脊薄。区内包括峪岭、赵老峪、白庙、雷村4个乡的全部和老庙、雷古坊、薛镇、底店、曹村、宫里、长春、齐村、庄里9个乡的30个村,共涉及13个乡、668个村、366个合作社。总农户14949户,农业人口76809人,农业劳力28957个。全区土地面积540827.8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9.1%;农耕地18.12万亩,占全县耕地14.9%,每人平均耕地2.4亩。除雷村、齐村、庄里、长春4个乡的部分村社有少量平地外,其余均为山坡地。主要土壤有黄土性土(占本区土壤的43.2%)、褐土(占26.37%)、红土(占18.03%)、淤土(占12.40%)。农作物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春玉米为主,其次有谷、糜、洋芋等。棉花、油菜、蔬菜、瓜类只有零星种植,产量很低。

  中部川原麦、棉、油二年三熟区: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山前洪积扇和洪水、禾家、淡村、吕村、王寮、留古等黄土台原,以及顺阳、卤阳、淡村3个洼地,海拔367~700米。涉及吕村、淡村、华朱等的183个村,124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农户70675户,农业人口345080人,农业劳力141818个。总土地面积959498.96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51.5%。农耕地769815亩,每人平均2.2亩。本区土层深厚,淤土面积大,肥力较高,适种性广,是富平县的粮、棉、油生产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其次有糜、谷、红薯、豆类、芝麻等。

  南部粮、棉、油、菜两熟灌溉区:本区位于县境西南和南部,属渭河三级阶地和石川河、赵氏河阶地,海拔360~400米。包括杜村、庄里、张桥镇等12个乡(镇)78个村、49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县示范农场,总农户30761户,农业人口147290人,农业劳力66259个。总土地面积351676.17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9.4%。农耕地266512亩,每人平均耕地1.8亩。土壤以垆土居多,淤土、黄土性土次之。土壤肥力高,适种性广,是富平县粮、棉、油、菜商品生产基地。按光热指标,本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其次有油菜、豆类、蔬菜等。

上一篇中国历代国家主席之胡锦涛故居照片,国家主席胡锦涛家乡经济状况

下一篇中国历代国家主席之刘少奇故居照片,国家主席刘少奇家乡经济状况

时政人物本月排行

时政人物精选

时政人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