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的残军败将张灵甫为何得到厚葬?粟裕与张灵甫的恩恩怨怨

发布时间:2016-11-07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红色秘史 手机阅读
《国军的残军败将张灵甫为何得到厚葬?粟裕与张灵甫的恩恩怨怨》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1-07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张灵甫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1947年5月16日于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迄今为止,关于张灵甫之死,仍在继续流传的,主要有三种版本:中国大陆方面主流的“击毙说”;国民党方面主流的“自杀说”;以及中国大陆方面非主流的“杀俘说”。

粟裕为何厚葬张灵甫?

今天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位姓何的老人,该老人曾参加过对张灵甫将军的安葬。

国军的残军败将,在新社会的地位很低,几乎等同于“地富反坏右”,因此那年月我们都是用本地对老年人最轻蔑的称呼“某某老角”来喊他。老人姓何,大人小孩都叫他“何家老角”,老人从不计较,至于他的名字,早被人们遗忘了。

老人在74师是一名机枪班副班长,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军俘虏,释放回家后当了一名农民,终生未娶,我认识他时仍然孤身一人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我问“何家老角”:在孟良崮是不是没有弹药了,老人家说有;我问是不是没有吃的了,老人家说有;我问是不是火力不行了,老人家说不是;我问那为什么打败了,老人家说“实在是打不下去了”。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队与民兵牺牲了多少人,至今没有公布。我读到过一个民政部门的资料,该资料说,解放后认定的孟良崮战役中牺牲或受伤的有名有姓的当地百姓,高达6万多人。

“何家老角”说,打到后来,漫山遍野都是人,机枪打出去一片片地倒,又一片片地朝上爬,一遍又一遍之后,老人所在的机枪班忽然冒出这样一种情绪:大家都不愿当机枪手了。

老人家解释说,不是当机枪手有什么危险,而是大家都不愿亲手打死这么多人。当时他的班里有个人曾说如果这是日本人多好,这句话老人家记住了一生。然而,他们的面前,都是中国人,与他们一样的中国人。

这种情绪弥漫了整个74师官兵。有的地方不再开枪,任凭共军前来俘虏,老人家所在的机枪班后来也不开枪了,大家都眼睁睁地望着共军士兵一步步接近。老人家说,74师军纪极严,督战队对不开枪的士兵可以就地枪毙,但督战队也没有开枪。老人家说,后来共军也不开枪,只是一个劲地朝上爬。整个战场就这样突然沉寂下来。

老人家说这就是粟裕厚葬张灵甫的原因。

当时我军几乎连打扫战场都来不及,就下令撤出。在这样宝贵的时间里,粟裕却特别下令安葬张灵甫。老人家回忆说:用的是一口全木棺材(指制作棺材的木料很大),张灵甫手上的表都没有取下来。安葬完毕后,在场的国军官兵先是向张灵甫将军的坟墓下跪叩头,然而向在场的共军官兵下跪叩头。

倘若有一天能重新安葬张灵甫将军的遗骨,那块手表应该成为老人所述属实的一个证据。

我从74师幸存人员听到的败因

粟裕后代见张灵甫后人一笑泯恩仇:

烫着卷发,紫色上衣,黑色披肩,84岁的王玉龄不失民国名媛的非凡气质。   烫着卷发,紫色上衣,黑色披肩,84岁的王玉龄不失民国名媛的非凡气质。
6月3日,抗日名将张灵甫的遗孀王玉龄回到湖南探亲,看望在长沙生活的表妹和堂妹,并看望了几位黄埔老兵。6月4日下午,在黄埔老兵谭昆山家中,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与张灵甫的传奇爱情和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理发店初见,横了他一眼

“我和他在一起不到3年,实际相处的日子仅1年。”王玉龄说,“之前,我连张灵甫是个多么有名的将军,都不知道。”

1945年,出身长沙名门望族的王玉龄17岁,第一次见到了张灵甫,“一个周末,几个女孩子约好去理头店。那时,我正在洗头,张灵甫进来了,穿身军装,戴着军帽,坐在我后面,死死地盯着我,我心想,这人真讨厌。我就瞪了他一眼”。

“后来他告诉我,如果我当时对他笑,他就没兴趣了,倒是我横了他一眼,他就下定决心要追求我。再后来,他托朋友张处长请我们全家吃饭。饭桌上,张处长就问我伯母多大,我伯母说她32岁,张处长立马说,张灵甫军长也32岁,你们同岁。其实,当时,他已经42岁了,在我面前隐瞒了10岁。很快,他就对我求婚了。要结婚时,他接到了升迁令,被提升为74军军长。我们婚礼当晚是在火车上度过的,一个睡上铺,一个睡下铺。”

上一篇你不知道的朝鲜三八线历史!朝鲜三八线两侧图片实拍

下一篇英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纪实,朝鲜战争联合国军队里有英国吗?

红色秘史本月排行

红色秘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