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打死了多少日军?打掉降日派、和谈派的说法是“虚”的?

发布时间:2016-03-31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红色秘史 手机阅读
《百团大战打死了多少日军?打掉降日派、和谈派的说法是“虚”的?》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03-31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百团大战打掉降日派、和谈派的说法是“虚”的?

    本文节选自《心胜2——关于灵魂与血性》一书,作者:金一南。特别鸣谢:长江文艺出版社

    不能忘却之:为什么国民政府迟迟不肯对日宣战?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下决心抗战。他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多次引用的抗战名言。

    蒋介石对于抗日的考虑,有他的被动之处。

    第一,他一直是想“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共产党消灭了再说。但共产党人始终无法剿灭,日本侵略者又步步紧逼,再不抵抗,连“安内”的空间都没有了。

    第二,国内外皆施加巨大压力。国内民众强烈要求抗日,共产党强烈要求抗日,国外的英美政府也给蒋介石施加压力,不希望他后退太多。

    第三,“西安事变”的直接推动。

    很多人看了美国胡佛研究所披露的《蒋介石日记》才知道,“西安事变”时,宋美龄曾把周恩来带来,与蒋介石两度会面,达成停止内战的国共合作协议。过去,蒋从西安回到南京后,绝对不承认事变中与共产党有过接触。

    当然,蒋介石抗日也有他的主动所在:一是感情基础,二是利益基础。

    感情基础,从宋美龄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宋美龄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当时宋美龄母亲病重,宋美龄陪伴在床前,问了母亲一句:“您的祈祷那么有力量,为什么不向上帝祷告,以一场地震摧毁日本,好让它再也伤害不了中国?”当然,蒋和宋都恨日本,日本人对蒋也基本没有好感,后来几次谈判,谈到最后都想让蒋下台。

    利益基础,从他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处置结果的后悔可见一斑。1932年6月,蒋介石听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翁文灏的汇报,介绍东三省煤炭占全国60%以上,铁矿占82%,悔此前决策错误,在日记里写道:“惊骇莫名!东北煤铁如此丰富,倭寇安得不欲强占?中正梦梦,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对内、对外之政策之错误也。”这也蒋介石抗日的动因之一。

    为什么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对日宣战?为什么战争发生在卢沟桥?研究历史要特别注意细节,细节里面的名堂非常大。冠冕堂皇的浮夸,往往被细节击穿。

    通常所谓“八年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习主席提到的14年抗战,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投降。那么,国民政府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战时,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只有3年零8个月的时间。

    从常识上,多数中国人都以为“七七事变”全面打起来就算宣战了,其实不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战,日本大规模入侵已经10年零3个月;即使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中国的全面抗战也已经进行了4年零5个月。

    既然蒋介石有感情的因素,有利益的因素,知道必须跟日本作战,但为什么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最终对日宣战?最直接的原因,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这才鼓足勇气,紧随美国之后宣战。

    美国一旦被偷袭,第二天就宣战,最后一定要把偷袭者打到Unconditional Surrender(无条件投降)方才罢手;我们早已不是被“偷袭”,而是在侵略者明火执仗、南京屠城、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情况下,竟然还一边进行着抵抗,一边琢磨着妥协,一边盘算着退路。这不是问题吗?这不是耻辱吗?

    当然,国民政府有些客观理由。据当时的兵工署统计:库存子弹5亿发,长江北岸山炮、野炮炮弹12万发,克虏伯野战炮炮弹10万发,合计22万发,只够20个师3个月的使用量。

    1937年7月31日,“庐山讲话”刚过十几天,蒋介石邀请他的“智囊”——胡适、梅贻琦、张伯苓、陶希圣、陈布雷等,一起吃饭,告知他们决定抗战。胡适问:能支撑多长时间?蒋答:6个月。当时就这个底数。所以不敢正式宣战,一边打一边想和,能妥协就妥协,能不打就不打。蒋的抗战,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到底的决心。

    所以,德国大使陶德曼(Oskar Paul Trautmann)秉承希特勒意志,出面“调停”。德国希望日本从中国战场拔出腿来,进攻苏联。日本从东面进攻,德国好从西面进攻。日本跟中国打起来,对德国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

    日本当时提出了7个条件:第一,内蒙古自治;第二,华北非军事区;第三,上海扩大非军事区;第四,停止抗日政策;第五,共同反共;第六,降低对日关税;第七,尊重外国主权。

    最初蒋介石表示难以接受。东北已经丢了,华北又被日本占领,现在还要内蒙古自治,胃口太大了,不行!1937年11月12日,蒋介石刚刚表态不能接受,7天之后,上海沦陷,日军直逼南京。于是12月2日,蒋介石对陶德曼表示:中日可以谈,日方提出的条件还不算“亡国条件”。

    其实,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蒋介石已经说过:“如果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行为,这我敢做。”这些话,国民政府绝对不会拿出来说,但他当年的确做好了以长城为界的准备,东北就算了,只求回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就行。

    1937年12月6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武汉召开,正式决定“接受陶德曼调停”。历史在这里走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如果当时,真的按照陶德曼调停实现中日停火,日本倒是从中国抽身了,可蒋委员长“抗日英雄”的光环不知要蒙上多么厚重的尘埃,日本战争机器的寿命不知要延续多久,东亚战争的蹂躏不知还要持续多久。但问题是,日本此刻已经利令智昏了。

    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立即变本加厉,7个条件不够了,再加4个。不仅要求经济赔偿,更提出在必要的地区设立特殊机构、伪政权,这已经是亡国的条件了。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无法再退,对陶德曼说“绝无接受之余地”。日本就这样第一次错过了抽身的机遇。

    研究日本战争史,我猜想很多日本人对这段历史做内部评估时,一定很后悔——当年见好就收多好啊,胃口太大了。可是错过一次机遇,后面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紧接着,1938年5月,宇垣一成大将出任日本外相。此人过去跟蒋介石私交非常好。辛亥革命后,蒋介石在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亡命日本,宇垣一成给予精心照料,两人结下友谊。蒋介石一看老朋友当了外相,觉得有戏了,可以做文章。于是宇垣外相的代表跟孔祥熙的代表在香港秘密接触,要谈,要和,别再打下去。

    宇垣一成在日记中记录下孔祥熙的表态:

    “内蒙古设置特殊地区是可以的。”

    “在条约上公开承认满洲独立,我们国内很困难,只有悄悄地逐步实行。例如首先设置领事,凡属经济问题由领事间解决。”

    “领事解决不了,再派公使或大使。”

    这就间接承认了“满洲国”独立,承认了内蒙古的特殊地位。不但丢了满洲,连内蒙古都丢了。今天很多人说,是共产党丢了外蒙古——且不说外蒙古丢失事实上是蒋经国与斯大林签署的协议,看看孔祥熙和宇垣一成的谈判,不但放弃东北,连内蒙古都要放弃。

    宇垣一成的日记在日本已经公开了,台湾方面马英九他们从不引用,觉得对蒋介石不好。当然这事后来也没搞成,因为日本陆军强硬派不同意宇垣一成的意见,坚持要“蒋介石下野”,最终使交涉告吹。

    孔祥熙都讲到什么地步了?孔说,若蒋委员长下野,就没人跟你签署协议了,让我下台行不行?我是行政院院长,第二号人物。日本人说,不行,就得蒋下野。两边谈不拢,这才告吹。当然,这也相当于日本人错失了第二次机遇。

    日本人第三次错失机遇,是1939年3月,国民党复兴社人员与日方人员在香港悄悄谈判。得到消息的共产党要求通缉主和人员,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也表示,如果议和,广西军队将单独抗战。于是谈判被迫夭折。

    日本人第四次错失机遇,是1940年军统局派人冒充“宋子良”,于3月和6月分别在香港、澳门,与日本参谋本部铃木卓尔中佐进行交涉,被日方列为“桐工作”。双方讨论的中心是:承认满洲国问题、华北驻兵问题、对汪政府的处理问题。蒋介石特别提出“会谈要在绝密中进行”,不能让外界任何人知道。

    1940年7月22日夜,中日双方正式交换备忘录。

    日中代表关于进行停战会谈事宜,分别遵照板垣总参谋长及蒋委员长意旨,并互相确认各自上司进行会谈之亲笔证件,约定事项如下:

    一、时间:8月上旬。

    二、地点:长沙。

    三、方法:板垣征四郎及蒋介石商谈日中停战问题。

    代表铃木卓尔(印)代表宋士杰(印)

    昭和十五(1940)年7月23日

    以长沙作为会谈地点,是中方国民政府选定的。当时长沙还被共产党控制,因为汪精卫也要来,日方担心不安全。板垣征四郎、汪精卫及蒋介石,所谓“三巨头会谈”,主要是板垣征四郎与蒋介石商谈日中停战问题,然后三方商谈汪伪政府前途问题。

    后来日方又提出:能不能在洞庭湖上谈。因为洞庭湖是中立地带,你来一个船,我来一个船,日方觉得安全。国民政府代表认为不行,就在长沙谈。日方又提出中方应以书面形式保证板垣征四郎和汪精卫的安全,但蒋介石不愿意写,要“绝对保密”,不能把任何字据放到对方手里。

    就在双方因此来回扯皮的时候,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记录了珍贵的一段:

    “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期间,曾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 中共察觉到了日中进行和平谈判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

    今天有些人认为,百团大战打掉降日派、和谈派的说法是“虚”的,你可以去看看日本人的记录。

    上述秘密协议于1940年7月23日达成,“百团大战”于1940年8月发动,硬是把这场会谈给搅黄了。

    什么叫中流砥柱?很多人说,共产党就打了几场战役,国民党打了22场战役,总拿数字作对比。我们共产党人自己也说不明白,搞不清楚。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日本人从中国战场抽身的机遇,被他们一次次错过了。一是日本方面本身胃口太大,吞下的东西根本消化不了;二是共产党方面的坚决态度。

    再回到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战之后,国民政府其实还在犹豫,因为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作战连连获胜,美军连菲律宾都丢了,全面后退。蒋介石有点儿后悔,怕美国人顶不住。罗斯福之所以担心“中国战场崩溃”,就是觉得蒋介石三心二意。直到中途岛作战日本海军失败,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日本陆军失败,蒋介石这才算心里有了点儿底。

    整个抗战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颤颤巍巍走过来的。当然,蒋介石与日本人的妥协和周旋也可以理解。以时间换取空间,以谈判拖延时间,做更多的准备,好跟日本人对抗。毕竟抗日战争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跟强国的对抗。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1900字文稿当中,有6次提到“弱国”,主要意思是国力弱、军力弱、装备弱、训练弱。其实,还有一些他未曾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的“弱”:精神弱、意志弱、心理弱、斗志也弱。一个国家的弱,决不仅仅是国力、军力、装备、训练的问题,同样包括民族心理问题、国家意志问题。

    “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日本侵略者已经在我中华大地制造了1928年6月的“皇姑屯事件”,1931年6月的“中村事件”、7月的“万宝山事件”、9月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1月的“一·二八事变”、1935年5月的“张北事件”、1937年7月的“七七事变” 这么多的事件,也未能让国民党痛下决心,与侵略者撕破脸皮彻底决裂,始终没有放弃私下接触和“调停”,始终在寻找可能的妥协之道。这也许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从一开始就不想干到底,总以为给对方面子就是给己方面子,给对方台阶就是给己方台阶。

    日本方面不断地制造危机,利用危机向预定目标节节推进;我方则一直在后退,企图通过忍让换得和平。再也没有比中国人更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退人之兵的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怀着这种想法,这是多么巨大的历史惯性!

    当然,美国人也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讲了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们天天在打,打得自己都疲惫不堪、资源耗尽,才想能否找到不战的方法。我们是从一开始就不想打。那么,如果日本不偷袭珍珠港呢?如果美国不宣战呢?这场中日之间不宣而战的战争又该怎样了结?不值得思索吗?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实历史。

 

百团大战打掉降日派、和谈派的说法是“虚”的?

    本文节选自《心胜2——关于灵魂与血性》一书,作者:金一南。特别鸣谢:长江文艺出版社

    不能忘却之:为什么国民政府迟迟不肯对日宣战?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下决心抗战。他说:“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多次引用的抗战名言。

    蒋介石对于抗日的考虑,有他的被动之处。

    第一,他一直是想“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共产党消灭了再说。但共产党人始终无法剿灭,日本侵略者又步步紧逼,再不抵抗,连“安内”的空间都没有了。

    第二,国内外皆施加巨大压力。国内民众强烈要求抗日,共产党强烈要求抗日,国外的英美政府也给蒋介石施加压力,不希望他后退太多。

    第三,“西安事变”的直接推动。

    很多人看了美国胡佛研究所披露的《蒋介石日记》才知道,“西安事变”时,宋美龄曾把周恩来带来,与蒋介石两度会面,达成停止内战的国共合作协议。过去,蒋从西安回到南京后,绝对不承认事变中与共产党有过接触。

    当然,蒋介石抗日也有他的主动所在:一是感情基础,二是利益基础。

    感情基础,从宋美龄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宋美龄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当时宋美龄母亲病重,宋美龄陪伴在床前,问了母亲一句:“您的祈祷那么有力量,为什么不向上帝祷告,以一场地震摧毁日本,好让它再也伤害不了中国?”当然,蒋和宋都恨日本,日本人对蒋也基本没有好感,后来几次谈判,谈到最后都想让蒋下台。

    利益基础,从他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处置结果的后悔可见一斑。1932年6月,蒋介石听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翁文灏的汇报,介绍东三省煤炭占全国60%以上,铁矿占82%,悔此前决策错误,在日记里写道:“惊骇莫名!东北煤铁如此丰富,倭寇安得不欲强占?中正梦梦,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对内、对外之政策之错误也。”这也蒋介石抗日的动因之一。

    为什么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正式对日宣战?为什么战争发生在卢沟桥?研究历史要特别注意细节,细节里面的名堂非常大。冠冕堂皇的浮夸,往往被细节击穿。

    通常所谓“八年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习主席提到的14年抗战,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日本投降。那么,国民政府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战时,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只有3年零8个月的时间。

    从常识上,多数中国人都以为“七七事变”全面打起来就算宣战了,其实不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战,日本大规模入侵已经10年零3个月;即使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中国的全面抗战也已经进行了4年零5个月。

    既然蒋介石有感情的因素,有利益的因素,知道必须跟日本作战,但为什么直到1941年12月9日才最终对日宣战?最直接的原因,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这才鼓足勇气,紧随美国之后宣战。

    美国一旦被偷袭,第二天就宣战,最后一定要把偷袭者打到Unconditional Surrender(无条件投降)方才罢手;我们早已不是被“偷袭”,而是在侵略者明火执仗、南京屠城、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的情况下,竟然还一边进行着抵抗,一边琢磨着妥协,一边盘算着退路。这不是问题吗?这不是耻辱吗?

    当然,国民政府有些客观理由。据当时的兵工署统计:库存子弹5亿发,长江北岸山炮、野炮炮弹12万发,克虏伯野战炮炮弹10万发,合计22万发,只够20个师3个月的使用量。

    1937年7月31日,“庐山讲话”刚过十几天,蒋介石邀请他的“智囊”——胡适、梅贻琦、张伯苓、陶希圣、陈布雷等,一起吃饭,告知他们决定抗战。胡适问:能支撑多长时间?蒋答:6个月。当时就这个底数。所以不敢正式宣战,一边打一边想和,能妥协就妥协,能不打就不打。蒋的抗战,从一开始就没有打到底的决心。

    所以,德国大使陶德曼(Oskar Paul Trautmann)秉承希特勒意志,出面“调停”。德国希望日本从中国战场拔出腿来,进攻苏联。日本从东面进攻,德国好从西面进攻。日本跟中国打起来,对德国来说是个不小的麻烦。

    日本当时提出了7个条件:第一,内蒙古自治;第二,华北非军事区;第三,上海扩大非军事区;第四,停止抗日政策;第五,共同反共;第六,降低对日关税;第七,尊重外国主权。

    最初蒋介石表示难以接受。东北已经丢了,华北又被日本占领,现在还要内蒙古自治,胃口太大了,不行!1937年11月12日,蒋介石刚刚表态不能接受,7天之后,上海沦陷,日军直逼南京。于是12月2日,蒋介石对陶德曼表示:中日可以谈,日方提出的条件还不算“亡国条件”。

    其实,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蒋介石已经说过:“如果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行为,这我敢做。”这些话,国民政府绝对不会拿出来说,但他当年的确做好了以长城为界的准备,东北就算了,只求回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就行。

    1937年12月6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武汉召开,正式决定“接受陶德曼调停”。历史在这里走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如果当时,真的按照陶德曼调停实现中日停火,日本倒是从中国抽身了,可蒋委员长“抗日英雄”的光环不知要蒙上多么厚重的尘埃,日本战争机器的寿命不知要延续多久,东亚战争的蹂躏不知还要持续多久。但问题是,日本此刻已经利令智昏了。

    12月13日,日本攻陷南京,立即变本加厉,7个条件不够了,再加4个。不仅要求经济赔偿,更提出在必要的地区设立特殊机构、伪政权,这已经是亡国的条件了。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无法再退,对陶德曼说“绝无接受之余地”。日本就这样第一次错过了抽身的机遇。

    研究日本战争史,我猜想很多日本人对这段历史做内部评估时,一定很后悔——当年见好就收多好啊,胃口太大了。可是错过一次机遇,后面还有第二次、第三次。

    紧接着,1938年5月,宇垣一成大将出任日本外相。此人过去跟蒋介石私交非常好。辛亥革命后,蒋介石在反袁世凯的“二次革命”中亡命日本,宇垣一成给予精心照料,两人结下友谊。蒋介石一看老朋友当了外相,觉得有戏了,可以做文章。于是宇垣外相的代表跟孔祥熙的代表在香港秘密接触,要谈,要和,别再打下去。

    宇垣一成在日记中记录下孔祥熙的表态:

    “内蒙古设置特殊地区是可以的。”

    “在条约上公开承认满洲独立,我们国内很困难,只有悄悄地逐步实行。例如首先设置领事,凡属经济问题由领事间解决。”

    “领事解决不了,再派公使或大使。”

    这就间接承认了“满洲国”独立,承认了内蒙古的特殊地位。不但丢了满洲,连内蒙古都丢了。今天很多人说,是共产党丢了外蒙古——且不说外蒙古丢失事实上是蒋经国与斯大林签署的协议,看看孔祥熙和宇垣一成的谈判,不但放弃东北,连内蒙古都要放弃。

    宇垣一成的日记在日本已经公开了,台湾方面马英九他们从不引用,觉得对蒋介石不好。当然这事后来也没搞成,因为日本陆军强硬派不同意宇垣一成的意见,坚持要“蒋介石下野”,最终使交涉告吹。

    孔祥熙都讲到什么地步了?孔说,若蒋委员长下野,就没人跟你签署协议了,让我下台行不行?我是行政院院长,第二号人物。日本人说,不行,就得蒋下野。两边谈不拢,这才告吹。当然,这也相当于日本人错失了第二次机遇。

    日本人第三次错失机遇,是1939年3月,国民党复兴社人员与日方人员在香港悄悄谈判。得到消息的共产党要求通缉主和人员,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也表示,如果议和,广西军队将单独抗战。于是谈判被迫夭折。

    日本人第四次错失机遇,是1940年军统局派人冒充“宋子良”,于3月和6月分别在香港、澳门,与日本参谋本部铃木卓尔中佐进行交涉,被日方列为“桐工作”。双方讨论的中心是:承认满洲国问题、华北驻兵问题、对汪政府的处理问题。蒋介石特别提出“会谈要在绝密中进行”,不能让外界任何人知道。

    1940年7月22日夜,中日双方正式交换备忘录。

    日中代表关于进行停战会谈事宜,分别遵照板垣总参谋长及蒋委员长意旨,并互相确认各自上司进行会谈之亲笔证件,约定事项如下:

    一、时间:8月上旬。

    二、地点:长沙。

    三、方法:板垣征四郎及蒋介石商谈日中停战问题。

    代表铃木卓尔(印)代表宋士杰(印)

    昭和十五(1940)年7月23日

    以长沙作为会谈地点,是中方国民政府选定的。当时长沙还被共产党控制,因为汪精卫也要来,日方担心不安全。板垣征四郎、汪精卫及蒋介石,所谓“三巨头会谈”,主要是板垣征四郎与蒋介石商谈日中停战问题,然后三方商谈汪伪政府前途问题。

    后来日方又提出:能不能在洞庭湖上谈。因为洞庭湖是中立地带,你来一个船,我来一个船,日方觉得安全。国民政府代表认为不行,就在长沙谈。日方又提出中方应以书面形式保证板垣征四郎和汪精卫的安全,但蒋介石不愿意写,要“绝对保密”,不能把任何字据放到对方手里。

    就在双方因此来回扯皮的时候,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记录了珍贵的一段:

    “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期间,曾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 中共察觉到了日中进行和平谈判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

    今天有些人认为,百团大战打掉降日派、和谈派的说法是“虚”的,你可以去看看日本人的记录。

    上述秘密协议于1940年7月23日达成,“百团大战”于1940年8月发动,硬是把这场会谈给搅黄了。

    什么叫中流砥柱?很多人说,共产党就打了几场战役,国民党打了22场战役,总拿数字作对比。我们共产党人自己也说不明白,搞不清楚。其实,历史不是没有给日本人从中国战场抽身的机遇,被他们一次次错过了。一是日本方面本身胃口太大,吞下的东西根本消化不了;二是共产党方面的坚决态度。

    再回到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战之后,国民政府其实还在犹豫,因为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作战连连获胜,美军连菲律宾都丢了,全面后退。蒋介石有点儿后悔,怕美国人顶不住。罗斯福之所以担心“中国战场崩溃”,就是觉得蒋介石三心二意。直到中途岛作战日本海军失败,瓜达尔卡纳尔岛作战日本陆军失败,蒋介石这才算心里有了点儿底。

    整个抗战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颤颤巍巍走过来的。当然,蒋介石与日本人的妥协和周旋也可以理解。以时间换取空间,以谈判拖延时间,做更多的准备,好跟日本人对抗。毕竟抗日战争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跟强国的对抗。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1900字文稿当中,有6次提到“弱国”,主要意思是国力弱、军力弱、装备弱、训练弱。其实,还有一些他未曾意识到或不愿承认的“弱”:精神弱、意志弱、心理弱、斗志也弱。一个国家的弱,决不仅仅是国力、军力、装备、训练的问题,同样包括民族心理问题、国家意志问题。

    “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日本侵略者已经在我中华大地制造了1928年6月的“皇姑屯事件”,1931年6月的“中村事件”、7月的“万宝山事件”、9月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1月的“一·二八事变”、1935年5月的“张北事件”、1937年7月的“七七事变” 这么多的事件,也未能让国民党痛下决心,与侵略者撕破脸皮彻底决裂,始终没有放弃私下接触和“调停”,始终在寻找可能的妥协之道。这也许是我们中国人的特点,从一开始就不想干到底,总以为给对方面子就是给己方面子,给对方台阶就是给己方台阶。

    日本方面不断地制造危机,利用危机向预定目标节节推进;我方则一直在后退,企图通过忍让换得和平。再也没有比中国人更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退人之兵的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怀着这种想法,这是多么巨大的历史惯性!

    当然,美国人也讲“不战而屈人之兵”,甚至讲了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们天天在打,打得自己都疲惫不堪、资源耗尽,才想能否找到不战的方法。我们是从一开始就不想打。那么,如果日本不偷袭珍珠港呢?如果美国不宣战呢?这场中日之间不宣而战的战争又该怎样了结?不值得思索吗?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真实历史。

上一篇川军抗战时期的装备:从简陋到火力强劲

下一篇周恩来当时怎样对付四人帮?强撑病体防兴风作浪

红色秘史本月排行

红色秘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