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的反坦克战:解放军出奇招对付坦克

发布时间:2016-10-25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红史 > 红色秘史 手机阅读
《解放战争中的反坦克战:解放军出奇招对付坦克》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6-10-25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掌握历史,了解军情,本文由27军事网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依靠美国的军事援助,于1946年组建了以坦克、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快速纵队。那么,解放军战士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铁家伙的呢?

壕沟阻截

1948年12月3日,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时任国军装甲兵司令的蒋纬国率领约四十辆M3A3、T-26轻型坦克,开赴蚌埠以北,支援李延年第6兵团沿铁路向西北进攻,企图打开拯救黄维兵团的通道。解放军担负阻击任务的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8师第52团,由纵队副司令员皮定均直接指挥。面对国民党军队坦克的冲击,我解放军采用了设置陷坑的办法。这种被称为“双堆集陷坑”的挖掘很有学问。

为了让敌坦克准确入坑,解放军在陷坑两侧挖开明显的壕沟,为了防止坠沟,坦克只好沿预留的道路前进,但这条路中间就是设好的陷坑。陷坑一般用中等粗细的木棍做架子,再用苇席、玉米秸压好,最后覆土,并在土上进行自然处理,这与一些战士家中狩猎用的坑相似,只不过用途改作了抓坦克。

当然,陷坑的尺寸需设计得当,落入陷坑的坦克要被牢牢地陷住。根据国民党军队装备的M3A3、M24、T-26轻型坦克的外部尺寸,我军把陷坑设计成前浅后深的长方体,长度设计为坦克车体长的两倍,最大深度为坦克高度的一点五倍至两倍。坦克一冲进陷坑,就会一头冲向对面的坑墙,坦克炮管会深深地插入土中。对这种境遇的坦克,我军战士一般先用轻武器射击进行警告,尔后用手榴弹砸开舱盖,迫使敌投降。对于拒不投降的敌人,有的战士想出了在家种地时的办法,引来河水一通狂灌。由于那时的坦克密封性能很差,坦克快被淹没时,乘员只好开舱逃跑,但打开舱盖时,外面陷坑的四周,早已经有了一圈黑洞洞的枪口。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使用的M3A3轻型坦克虽然火力弱(主炮口径为三十七毫米)、装甲防护差(装甲厚十至四十四毫米),但用来对付缺少重武器的解放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子弹打在这种坦克的钢板上啪啪作响,手榴弹只能炸出一团团烟雾,坦克照样隆隆而去。但这种美国坦克采用的是汽油发动机,由于汽油燃点太低,整车防火性能极差。

针对国民党军队坦克性能,我军创造了纵火焚烧的战术,这种战术主要采用了两种烧法。

一是柴秸火障烧烤。淮海战役中,面对敌军坦克的猛攻,华东野战军除集中炮火拦阻要道、设置陷坑区外,还特别利用当地易燃的柴秸布置火阵,阻止敌坦克攻击。面对熊熊烈火,装备汽油发动机的M3A3坦克不敢贸然前冲,只好主动转向撤回。(注释:这一幕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所表现)

二是燃烧瓶摧毁。燃烧瓶用两种或多种不同比重的燃料混合而成,最常见的成分是汽油和焦油,其中汽油是主要燃烧剂,焦油的主要作用是使汽油粘在装甲板上燃烧,防止它快速向下流淌而影响燃烧效果。解放军由于极度缺乏好用而管用的轻型反坦克武器,士兵们很快就制成了各式各样的燃烧瓶。最常见的一种是在瓶子里灌满汽油,瓶口用布条塞住并引出一截,使用时将浸有汽油的布条点燃后投出。当燃烧瓶在坦克装甲上被撞碎,流淌出的汽油被点燃后,能够引燃坦克的外置油箱,或者使油箱过热而爆裂。

爆破摧毁

1948年11月11日,黄伯韬第7兵团十万余人在徐州以东的碾庄被包围后,徐州“剿总”的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的第13兵团,由徐州沿陇海铁路两侧并肩东援,企图解救黄伯韬兵团。?

参加救援的敌军拥有一百多辆M3A3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向我军阻击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反坦克战就此展开。

 面对气势汹汹的坦克,我军战士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用集束手榴弹、炸药包炸坦克,用新缴获来的M9式60毫米火箭筒打坦克,顶住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国民党军第74军步兵在八辆坦克引导下,向解放军3连阵地发起冲击。眼看坦克距离阵地只有三十米,6班班长高喊:“大家不要动,沉住气,等它再近些,冲上去用炸药包炸毁它!”4班班长举起炸药包向敌坦克喊道:“来吧!炸药包在这里!”八辆坦克不战而退,竟然转向逃走。

战斗中,值得一提的是美军刚刚援助国民党军队的M24“霞飞”坦克,这种坦克比M3坦克火力和防护力更强,是国军坦克部队的王牌装备。在姚庄的阻击阵地上,这种新型坦克首次遭遇了“坦克滑铁卢”,领教了我军血肉之躯的厉害。坦克的履带里被插进了爆破筒、木棍和步枪,履带不是被炸断就是被卡死,顶部的天线被拔掉,望远镜被砸烂,坦克又聋又瞎,战前威风凛凛的M24“霞飞”坦克被搞得灰头土脸。

(注释:作为美国的盟友,二战期间中国得到了包括“巴祖卡”在内的大量美援装备。截至1945年4月底,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中国军队的“巴祖卡”中运抵印度的共有1886具。按照史迪威将军的安排,在印度兰姆伽重新编练的中国驻印军中,每个营属追击炮排中都配备有两具“巴祖卡”。兰姆伽整训期间,学习操作这些美式火箭筒是步兵的重要训练科目之一。在反攻缅北的战斗中,驻印军装备的“巴祖卡”在对付日军坦克和工事火力点方面取得了一定战果。

1947年4、5月间美军撤离中国时,向国民党方面移交了大量武器装备,其中仅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乎津地区就遗留60mm火箭弹3646发、88.9mm火箭弹300发,加上抗战结束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巴祖卡”及弹药。到1946年12月,新六军、十三军、七十一军分别装备84、99和97具“巴祖卡”,六十军和九十三军也各有34具和47具。1947年,国民党兵工署曾经尝试仿制过M9A160mm“巴祖卡”和M6A3火箭弹,并就各式单、联装发射器和更大口径的火箭弹进行过研究,但因内战等原因未能深入。不过,对付既无坦克,装甲车辆,也很少依据坚固工事打阵地战的人民解放军来说,这些“巴祖卡”似乎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反而逐渐成为了我人民解放军的反坦克利器--百度百科。)

 剩余敌3辆坦克行至步桥附近时,因被一小河沟阻碍而调头集中火力向一大队反冲,一大队下马在一片坟地散开还击。二区队副队长王广华、机枪手蒋步宽、弹药手李振香、班长汤传厚和郭长青先后阵亡。一大队队长孟昭贤考虑到敌坦克内超员(其中一辆坦克里甚至还有该坦克营指挥官的太太)、无水食物补给、机械长时间机动、闷热(发动机、火炮射击和人挤人)、缺氧(不敢开舱盖)的情况,在和三大队部分人员会合后继续穷追紧缠,稍后,一辆坦克因舱内热不可忍、机件损坏而投降、一辆坦克陷进沟里被俘。

最后一辆坦克继续顽强的向西逃跑(……),此时部队和马匹已经十分疲劳,不断有人掉队。一大队队长孟昭贤挑选20余人马继续追击。到毫县芦家庙附近,敌坦克终于停了下来,骑兵经过搜索,将弃车逃跑的敌军全部抓获。

此次战斗从早上8点持续到夜里8点,12小时共追击100余里,缴获敌坦克6辆,坦克内43人无一漏网。但一大队牺牲9人。战斗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特电嘉奖,特纵骑兵团一大队荣立集体一等功,王广华(牺牲)荣立一等功,孟昭贤因(后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技术部部长,1994年去世)指挥有力荣立二等功。)

上一篇蒋介石为何迫不及待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下一篇1931年爱棠村掘尸案地点和死者名单的首次详细考证

红色秘史本月排行

红色秘史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