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作者阿炳为何会成为瞎子?

发布时间:2014-12-08作者:27资讯网来源:www.27zixun.com阅读数: 当前位置:首页 > 野史传奇 > 民间故事 手机阅读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为何会成为瞎子?》由作者投稿编辑于2014-12-08 收集整理发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无锡惠山有个玉泉观,山门前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如今,这个景点已和一首传世名曲联系在一起了。瞎子阿炳是中国的荷马,是江南的盲诗人。《二泉映月》就是一首个人化的史诗,千古绝唱。阿炳,原名华彦钧,生于1893年8月17日。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也有人说他患的是性病:梅毒。他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盲目的琴师

  洪烛

  很久以来都想给瞎子阿炳写一首诗,但一直没有想好恰切的题目。阿炳之于我等于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我无数次为有关他的传说而感动,这时候的他面容模糊,隐现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像一帧被岁月的烟云熏陶而神秘莫测的旷远梦境。只有当倾听到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之时,我才感受到他的呼吸,乃至他的呼吸所表达的真实:一位头戴破旧卷边黑呢帽的流浪艺人,以一架蒙满灰尘的墨镜隔开和世界的距离,谁也无法猜测他凄风苦雨的灵魂躲藏在镜片后面想些什么……

  若把阿炳命名为流浪艺术家似显过于严肃,他活着时从来没想那么多,他只是以民间艺人的清寒形象游走于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生命的过程之于他不见得比一段缠绵悱侧的乐曲更为冗长拖沓。活着,为稻粮谋,为叮当作响的几枚铜板且走且歌,然而灵魂却高瞻于这一切之上,甚至俯视着自己,俯视如莲花之开落的人间苦难。黄金有价情无价,那支叫做《二泉映月》的曲子,在理想与世俗之间的天平上能得出怎样的比较或评判——也许当时的听众只投注了廉价的铜板,也许更多的人倾尽一生的财富也无法收买这瞬间的辉煌。

  如果没有《二泉映月》,阿炳又是谁呢?谁又会怀念他呢?

  不知为什么,瞎子阿炳总使我联想到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他生前挟着七弦琴在爱琴海沿岸的诸多集镇里卖唱乞讨,以至后来希腊的七座城市都说自己是他的家乡,争抢着追认这位当年的乞丐为乡亲。近代有位作家讽刺这幕闹剧:“七大名城抢得了死荷马就心满意足,可是荷马当年在这七大城里流浪行乞。”荷马因为饥饿而沿街乞讨,但乞讨的最终结果是喂养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这两部千金难买、倾国倾城的辉煌史诗。饥饿艺术家在任何时代都无法绝迹,莫非因为人类最早的一位诗人就是以饥寒交迫的面貌出现的,而延续为一种必然的规律?我眼前挥掸不开荷马在路人唾弃中持杖流浪的背影,他衰颓的手掌捧着粗糙残缺的饭碗,向世界乞讨善良、友爱和公正,他瞎了的眼睛向上帝索取光明……也许世界只给予他一个铜板,作为报答,他却把艺术的灵光慷慨地施舍给整个世界。

  这,同样也是瞎子阿炳的写照。瞎子阿炳是中国的荷马,是江南的盲诗人。《二泉映月》就是一首个人化的史诗,千古绝唱。

  无锡惠山有个玉泉观,山门前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二泉”——如今,这个景点已和一首传世名曲联系在一起了。

  读赵沛著《风流道士阿炳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我才了解到《二泉映月》是阿炳最落魄的时候在泉边休憩、舔拭内心的创伤所产生的灵感:“阿炳正迷迷茫茫地沉浸在苦思冥想中,突然灵魂深处爆发出一个乐句……这是用凄楚哀怨的旋律,向这无穷无尽的天地,开始提出了意乱神迷的问题,创造宇宙的神究竟在哪儿呢?接着,又用带有控诉性的旋律,发出一连串的质询:为什么羽化登仙的事迹只出现在前人的记载里,而今天的绿野怎么会消失了仙踪呢?古人曾写过传诵千古的《洛神赋》,说洛神凌波微步,恻恻动人,而眼前二泉上缭绕的水烟,尽管在凄迷的烟光中像一个个长裙曳地的幻影,但她们为什么没有鲜活的灵魂呢……他的情绪越来越激烈的提问着,那惊心动魄的乐章也一次再次轮番出现,曲调悲愤的气氛也带着戏剧性的变化,忽儿附入虚幻无望的迷雾之中,忽儿像出现了某种觉醒焕发出的一线光明……”

  传记作家以诗的笔法再现了那一瞬间的阿炳以及《二泉映月》的意境,但我想,《二泉映月》的题旨难道仅仅这些吗?难道能够用语言完整地表达吗?

上一篇1978年邓小平下令全面修改宪法不为人知内情

下一篇医生手术台玩自拍 搬迁为留念

民间故事本月排行

民间故事精选